正文

历史上的帝国、大国、强国无不在海洋上有过辉煌和痛苦(1)

中国海权 作者:张世平


人类历史上下数千年,人类社会由部落到城邦、到国家,经历过无数次演变。其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记取。

——法国兵败“斯勒伊斯”和日本兵败“露梁”昭示天下,有海权者则国家、民族安,无海权者则国家、民族亡。1337~1453年英法两国之间的“百年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争夺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和对毛纺业中心佛兰德的控制权而断续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第一阶段中,双方舰队在斯勒伊斯附近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法国派出了200艘战船,英国则出动了250艘战船,经过8个小时的激战,法国战败。从此,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加之陆上作战的失败、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被擒、法国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等原因,1360年10月24日英法签订了《布勒丁尼条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加来西南地区大片领土的占领,并同意交纳300万金克朗以赎回国王,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和诺曼底的要求。

1592~1598年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是16世纪末朝鲜在中国明朝军队支援下,先后战胜日本两次入侵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当时日本强占朝鲜,染指中国的狂妄企图,为维护亚洲的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战争中,三个阶段的作战都是首先由海上发起的,而且海战,即1598年11月19日的露梁海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战。《世界战争通鉴》写道:“露梁海战,从战略上来说,是海上伏击、夹攻成功的一次战役;从明朝援军作战和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来说,它是援朝战争和壬辰卫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获得巨大胜利的一次战役”。

上述两场战争告诉后人:海上力量的强弱和海上作战的成败,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有海权者则国家、民族安,无海权者则国家、民族亡。

——俄罗斯打通海上通道的努力和“威—土联合舰队”失败的后果表明,海上通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没有海权就没有稳定的“外向型经济”。1558~1583年间进行的“立沃尼亚战争”,是沙皇俄国为了打通波罗的海通路,与波兰、立陶宛、瑞典以及丹麦争夺立沃尼亚而进行的战争。沙皇俄国正式形成时,其版图虽然临北海和巴伦支海,但这些海域全年有3/4的时间为封冻期,不能通航。因而,初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只是一个内陆国家。俄国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引进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以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增强其经济实力,进而称雄欧洲。因此,打破历史形成的地理限制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波罗的海正是俄国通向西欧的捷径,这就决定了沙皇政府必然千方百计打开进入波罗的海的通路。在俄罗斯实施打开出海口的战略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沃尼亚。虽然,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俄国人一直也没有放弃打开海上通道的梦想与努力。后来,他们在打通了进入波罗的海的通路后,又去争夺黑海等其他海域的通道。从历史上看,争取良好的海上通道,是俄罗斯传统的国策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