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毛氏族 本崇佛(3)

毛泽东与佛教 作者:王兴国


有见之者,物有仙气亦不惊人。

记中所说 庵两晋 之 晋 同 进 ,是说慈悦庵有前后两殿。 前晋供王爷圣像 ,这里的 王爷 指四大天王。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山名键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护一天下。佛教传入中国后,汉化佛教寺院中,将南方增长天王,塑成身青色,穿甲胄,持宝剑像,立于刚进寺庙的大门内,作守护神。韶山在南方,故慈悦庵奉南方增长天王。

《慈悦庵记》说 双目露睛,一鞭电掣 拜瞻者心先震慑 ,正是对南方增长天王形象的如实描绘。至于所谓 屡著现身,诛奸灵报 中的 现身 ,指佛的 现身说法 。《景德传灯录》卷一 释迦牟尼佛 : 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就是说佛为方便施设,随顺众生而显现种种身形,为之说法;当然也就可以利用天王之身形,进行现身说法, 诛奸灵报 。所谓 上晋奉弥勒、观音诸佛 一语中的弥勒,按佛教的说法,他是未来佛。弥勒的本像着菩萨装,戴天冠,与京剧中唐僧帽相近。可是汉化佛教寺庙中常供奉大肚皮坦露笑口常开的弥勒,其原型则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此和尚名契此,身宽体胖,常常面带笑容,背个布口袋在闹市中出现。临终时遗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识世人,世人总不识。 因此北宋以后,寺庙中便以大肚弥勒取代了天冠弥勒。在他的身旁往往还悬挂一副有名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

由于他形象可爱,所以在汉化佛教中,成了仅次于观音,为人们最熟悉的菩萨之一。正因为观音是汉化佛教中为人们普遍熟悉和供奉的菩萨,所以《慈悦庵记》中说 观音著灵救世,名传九有(九州),泽沛万民,膜拜纷纷,日夜不息,故庙祀之肥,驾四庵而独立 。

毛泽东少年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幽雅、寺庙林立的韶山冲,其母亲文氏又虔诚地信佛,并坚持吃 观音斋 ,因此肯定是要定期带领他去这些庵寺中 膜拜 一番的。稍长,毛泽东还到这些庵寺中向僧尼借佛教经书阅读。

韶山毛氏的祖先不仅有人亲建庵寺,而且有些人对佛学理论还有较深的修养。例如,纂修乾隆二年(1737年)韶山毛氏族谱的毛文伯(1674 1760),字尔达,即是 以文章为游戏,将希刘勰之逃禅。 (周定宁:《韶山记》)而写作《仙女庵记》的 韶山主人 ,不仅将 古佛场 直当作 诗人打坐场 ,而且写了《韶山八景》词。关于《韶山主人》,《韶山吟》一书的编者疑为光绪七年(1881)编《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的当时族长毛祖基。但同治七年(1868)所修之《韶山毛氏房谱》即已记载《韶山八景》词,且未署作者之名。因此,我们怀疑此组词写作的时间比二修族谱时间要早得多。《韶山八景》词中就流露了许多佛教思想。例如《仙女茅庵》一词写道:

山深别有天,草木皆仙,茅庵丹灶筑当年。道中女子今何在?一座金莲。晨钟暮鼓边,惊醒尘缘,高僧无事抱云眠。何必普陀观自在,面壁依然。

词的上阕是讲唐代恒氏二女修道的故事,但已成往事;下阕则是描写仙女庵的现在。作者认为,此处虽不如观音显圣的普陀山那样有名,但仍不失为面壁修禅的胜地。

又如《胭脂古井》一词写道:

仙迹寄高冈,古井流香,胭脂笑问为谁妆?色即是空空即色,春雨斜阳。

一派玉琼浆,寒碧冰芒,无纤尘染影岚光。参透神仙中妇艳,红粉何妨?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处之 色 指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则是指精神现象。大乘佛教认为不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都是无自性 空 相。显然,《韶山八景》词的作者毛祖基吸收了这种 一切皆空 的思想,所以他说 参透神仙中妇艳,红粉何妨?

再如《石壁流泉》一词写道:

素练影空悬,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