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获得了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设于高雄的“飞利浦”建元电子公司;另一个是竹北的环宇电子公司。这两处都有师兄在其中任职,经过衡量,施振荣选择了环宇电子公司。
“当时我自认英文不好,不打算在外企工作,而环宇电子公司是彰化望族林荣春投资的,与我有乡亲之缘。这个家族以纱厂起家,在交大教授施敏与校友钱维翔鼓励下设立了半导体装配业,由交大师兄丘再兴主持。最重要的是,环宇电子公司是台湾第一家设置研发部门的公司,我可以将所学应用于研发工作之中。”
后来的发展证明了施振荣择业是正确的。短短几年,他开发出台湾第一部科学用电子计算器。
施振荣并不是第一个开发科学用电子计算器的人,但却是首先将它商品化的人。“不同于其他同事的是,我除了设计电路,让机器会动之外,还有了包装和成本的概念。”
“我先请工业设计师设计外壳,并找制作招牌的师傅用亚克力做出模型,将机器包装起来,再将所有材料的成本做成分析报表,这些事如今看来很平常,但20多年前却属罕见。”
“当我把这两项非技术工作成果往上呈报后,上级就决定将此开发案商品化,投资批量生产。”
因为这样的成绩和自己提交的方案,施振荣从研发部门调到了生产线,从一个研发工程师,变成领导800多人的主管,也就顺利地拥有了良好的职业起步。
当然,这些尝试和升迁机会,都与起初选择发展中的小公司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