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智还不确定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打球。周六的时候,孔祥智领着孔令辉到球馆,看到儿子打球居然像模像样,这让孔祥智感到很惊讶,也欣慰,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了。孔祥智找来一把别人用断了的旧拍子,用钉子钉一下,粘上了胶皮。这个"废物利用"的球拍见证了孔令辉运动生涯的起步。
6岁起,孔令辉在少年宫学了3年球。每天早上7点多钟一出家门,上下午在学校上课,然后去少年宫打球,直到晚上8点半钟才能回到家里。在少年宫,孔令辉才真正懂得打乒乓球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每天都有几个小时打球,可孔令辉总有一种没打够的感觉。节假日,孔令辉总是缠着父亲领他去打球,有时母亲想领他去公园玩他也没心思去。
那时,孔祥智已是黑龙江很有名气的乒乓球教练,可儿时的孔令辉就是不买老爸的账。孔令辉回忆说,父亲虽然严格,但自己并不是很怕他,而对教练却心存畏惧,所以教练说的话就听得更多一点。对儿子的"小九九",孔祥智也自有对策。原来,孔令辉在少年宫的教练也是出自孔祥智门下,他对付儿子的招便是从学生那儿打听儿子的训练近况,然后再通过学生来遥控指导孔令辉。这样,孔祥智间接地督促儿子训练,效果还很好。孔祥智也担心学生因为自己的缘故宠爱孔令辉,他反复叮嘱学生一定要对孔令辉严格、严厉。
孔令辉在少年宫训练时,成绩总是比小的高出一点,比大的差一点。孔祥智把握住这一点,培养他的信心,激发他的上进心。为了儿子练出球技,孔祥智把对儿子的疼爱藏起来,开始了他"酷爸"角色。为了从小培养儿子敢拼强手的心理状态,孔祥智打破少年队员训练的常规,让儿子和比他大的孩子一起训练、打比赛,然后总结得失。在训练中,孔祥智发现孔令辉打球的反应、姿态都不错。于是,又加大孔令辉的训练强度,让他每个周六在少年宫练一整天。孔令辉由于训练强度大,有时累得双腿都站不起来。看到儿子这样受罪,妈妈谷淑霞受不了了。可孔祥智硬着心肠说:"舍不得孩子练不出球。"谷淑霞明白这个道理,她疼爱地摸着儿子的头,含着泪点点头。
7岁时,孔令辉上小学。这年,孔令辉还获得全国幼苗杯乒乓球赛第4名。恐怕儿子因为打球而不好好学习,孔祥智对儿子说:"你要愿意打球,必须学习好,这是不容商量的。"于是,孔令辉的训练任务依然不间断,作业也总是按时完成,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
正式练球1年的时候,孔令辉就代表哈尔滨市参加各种比赛。1983年8月,孔令辉作为第3号主力代表少年宫第1次参加全省比赛,获得精神文明奖。次年在北京举行的"开拓杯"比赛,孔令辉作为第2号主力取得了团体第3名的优良成绩。随后,在1984年、1985年的两届全省少年比赛,孔令辉连获两届男子团体冠军。
精力充沛的他不仅打球有进步,还表现出广泛的兴趣爱好。一次,学校举办了与日本小朋友的画展,展出的9幅绘画作品,其他8位都是学绘画的同学,只有孔令辉是打球的。当时,孔令辉画的是《奔向2000年》,画面上五颜六色的高楼鳞次栉比,想象力非常丰富。孔令辉一天天长大,对于书法、绘画的爱好有增无减。可父亲却告诉他如果要继续练球,那必须专心致志。割舍自己的爱好很无奈,但为了练球却必须如此。然而,为了打球,孔令辉要舍弃的还不只是爱好。
由于孔令辉在场上敢拼敢打,这株乒乓幼苗引起不少专业队的注意,黑龙江省队、北京队、八一队都曾想招他入队。于是,在孔令辉10岁的时候,是继续练球,还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又成了摆在他们一家人面前的难题。一天晚上睡觉前,孔祥智夫妇问儿子,将来愿不愿意打球,孔令辉的答案是肯定的。这样,少年孔令辉进入黑龙江省乒乓球队,走上专业运动员之路。
儿子的每一点进步,孔祥智都看在眼里,欣慰的同时,他总是适时给予点拨,也更加严格要求儿子。1988年,孔令辉进入刚刚成立后不久的国家青年队,次年获全国少年赛专业组少年乒乓球赛男单冠军,这一年他刚好14岁。按照要求,参赛选手都在16岁以上。夺冠后,孔令辉兴冲冲回哈尔滨探家,奶奶和妈妈见到他载誉而归,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是孔祥智却提醒儿子:"小辉,到目前为止,全国少年冠军里可还没谁夺过世界冠军哪。"
1990年,在辽宁锦州举行的乒协杯赛,15岁的孔令辉战胜了中国著名选手陈龙灿。许多媒体围住了孔祥智和孔令辉,要求采访。孔祥智拉着儿子突出重围,紧锁房间门不让记者进来。他对孔令辉说:"你打败了世界冠军,不意味着你是世界冠军。"孔令辉说:"爸,你别说了,我明白了。"
1991年,孔令辉进入国家队。当时队里的1号主力马文革是他的偶像,马文革在哪,他就跟到哪。虽然性格比较内向,但好动的孔令辉不可能在哪个屋里待上5分钟。每天训练完了之后,他就开始在宿舍里来回串门,这间进,那间出,一晚上就在所有的屋子里来回串,直到熄灯时间。
自从孔令辉进入国家队以后,孔祥智夫妇也更加关注儿子的成长和进步。无论赛事大小,夫妇俩逢赛必看。每一次挥拍,每一个动作,他们都看得仔仔细细,然后在心底反复琢磨,认真总结,再在电话里与儿子说长论短。1994年,国家队第1次组织队员自费赴美国参加比赛,费用是3万元钱。接到孔令辉的电话,孔祥智夫妇异口同声支持儿子去美国比赛。担心儿子有心理压力,他们说可以找到赞助单位,其实是从自家拿了3万元钱。结果,那次比赛,孔令辉拿了个第1名,也为次年的天津世乒赛夺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