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邓小平发表关于住房问题的谈话,提出居民可以购买房屋,房子可以出售,不能永远实行分配的办法,从而揭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91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进房改。199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从1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1998年,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董倩: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住房要卖,那时的背景是什么?
姜伟新:我个人看法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财政方面的这种支出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就是职工包括工人的住房状况改善得太慢了。198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住房要进行货币化的试点,从那时到现在是25年的时间,这个住宅货币化的进程应该说是进展得还是比较快的,而且它改善的程度应该也是非常惊人的。不光是一个面积的增加,住房的功能、条件、质量、环境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善。
1980年深圳出现第一批商品房。1991年,上海市民杨希鸿成为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第一人。房改的实施让中国人有了选择自己住房的可能,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从分房到买房,房改政策持续推动着个人住房空间的改变。那些曾经令人们感到尴尬的几代人同居一室的岁月开始慢慢消失,而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的面积,还有人们住房观念上的转变。
董倩:1998年,当福利分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对于每一个人就是以前习惯了,我哪怕等,单位也能给我分上房的这么一种心理的惯性来说,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再能等上房了,必须得我自己去买房了。
姜伟新:这个问题应该说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第一,他习惯了过去的那种等、靠、要。第二,要从自己腰包里头拿出钱来买房,而且买了房以后,这个房今后是升值还是贬值,这个对他们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我认为是正常的、深远的,也是必须得有这样一个过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房必须要市场化、商品化,而这个影响,这种适应,那是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的。
2003年开始,针对一些地区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在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保持住房价格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把“保障性住房”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房改历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董倩:为什么在房改将近10年之后,会再强化对于弱势群体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
姜伟新:住房要商品化、市场化,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都认识到了,仅仅是搞商品化是不够的,对那些困难群体,还必须采取由政府来支持,给他们以住房保障。但是这个住房保障的范围、形式、标准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保障房跟商品房是两条腿,缺一不可,而且将来的方向也是这样的,少部分是保障,绝大部分都是市场化。
从2005年起,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8年底,通过新建、购置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的改造等,以实物方式解决了250多万户的住房困难。同时,累计发放租赁补贴229万户。2009年3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月,下达了廉租房3年保障规划,3年内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董倩:说到这些数字和标准的时候,当我们说或者是写下来的时候,就是文字,就是数字,但是如果它落实在生活中,那么就是需要改善的生活质量。这些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您看了以后是一种什么感触?
姜伟新:因为我们这个部首位的任务就是保障房。每年大概有四五次这样的调研,到福州、到黑龙江、到湖南、到山东、到内蒙,我们都去过调研,除了解放初期建设的房子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住在那些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建的那种筒子楼。看了以后,的确是心情很沉重,责任很大,国务院领导也很重视,要下定决心,要用三五年的时间,按我们现在确定的这样一个保障的标准和范围,统统地解决掉。所以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划设想,应该再过三四年,这些困难户有可能基本得到解决。
居住改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由改革之初的人均6.7平方米提高到了2007年的人均28平方米,住房质量和居住功能得到明显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帮助数以万计的职工解决了购房资金问题。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改善。2008年底,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3平方米。
董倩:说到城乡建设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面,有句成语叫华灯初放,晚上很自然的路灯就亮了,但是这一切生活在农村的人似乎享受不到,但这种农村的基础设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着重建设的?
姜伟新:应该说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安排城市建设的同时,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逐步地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去倾斜。像农村路的问题,省通县的路、县通乡的路、乡通到村的路,特别是最近10年来,应该说投入的力量是很大的,总体上看还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个仍然是一个现实,缩小城乡之间这种差异,仍然是我们跟各个部门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要抓紧基础设施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也要加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至655个。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从1978年至2008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71平方米,比1998年高出6.2平方米。小城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建制镇数量从1978年的2176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
董倩:城市化的进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
姜伟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这一点可能不光是中国人,世界上也是这样看的。城市化的进程速度在加快,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必然要走的一条路。但是这个事情恐怕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个速度恐怕还是要从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发展的进程来总体考虑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