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一下黄侃在北大讲课的神态和音容。黄侃讲《文选》和《文心雕龙》十分传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学生。冯友兰说:"他上课的时候,听讲的人最多,他在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我以前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的。"黄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所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了北大校园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在当时宿舍中,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不仅如此,北大学生冯友兰放假回家,还照着黄侃的路数,选了些诗文,给他的妹妹冯沅君(后为陆侃如夫人)讲解,教她"黄调",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把林损、辜鸿铭、黄侃列为北大三怪人。黄侃在课堂上的一些举动令人匪夷所思:"在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1}也许在黄侃的潜意识中,只有磕头行过拜师礼的学生才是他认可的弟子,才能得到他的真传。
顾颉刚在其《自述》中对黄侃北大时期的守旧颇有微词:"北大的教员,老年的多,壮年的少,思想本来偏于保守。像黄侃这样,年龄虽只三十多,可是他写得一手好骈文,思想并不进步。"
黄侃与章门弟子
"章门五王"说,来源于黄侃。1935年1月30日,朱希祖及黄侃等人同赴刘国钧宴,席间黄侃说:"章太炎先生尝对人言,余有五弟子,黄侃可比太平天国天王,汪东为东王,钱玄同为南王,朱希祖为西王,吴承仕为北王。"{2}
将弟子比作太平天国五王,传递出章太炎对各位弟子微妙的态度。据朱希祖1939年12月7日日记,钱玄同为南王或翼王,是因为其"畔师"(翼王石达开背叛洪秀全自不必说,南王冯云山因其早卒,章以此喻钱畔师)。说其"畔师"是因为:一、钱玄同主张废汉字用罗马字;二、章太炎之经学主古文,钱之经学主今文。而黄侃是天王,由此可见黄侃在章太炎心目中的地位,黄侃得乃师小学真传,世人并称"章黄之学"。
黄侃使酒任气,狷介狂傲的性格举世皆知,常常会和人闹出矛盾,和同门也不例外。同为章门弟子的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称黄季刚"脾气乖僻,和他的学问成正比,说起有些事情来,着实令人不敢恭维"。黄侃与钱玄同、吴承仕闹矛盾,做出的出格之举正是周作人所说的"不敢恭维"。
黄侃与钱玄同最大的矛盾当在思想和学术的分歧:钱玄同主张白话文,黄侃反对;钱玄同不无偏激地主张废汉字用罗马字,黄侃更是强烈反对。在这些问题上,两人可谓针尖对麦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