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距张毕业仅差三个月。张被除名回江苏青浦老家之前,曾去拜会林纾。林以《赠张生厚载序》相慰,希望他"临窗读孔孟之书","无所戚戚于其中也"。{1}
在白话与文言之争即将结束之时,已经认错"不复谩骂"的林纾仍给蔡元培出了一个难题,他抓住陈独秀荒唐的私生活不放。1919年4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大学本科教务处成立纪事》:选举马寅初为教务长,而陈独秀实际上被就地免职了。被排挤出局的陈独秀与被勒令退学的张厚载一样,是新旧之争的风波中,北大迫于外界压力丢弃的牺牲品。这个结局,令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自然不爽,《新青年》杂志诸位编辑,对这个结局也是始料未及的。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这正是蔡元培长北大后的风气之变、气象一新。由北大师生的言行、选择可察新旧之争的风向。《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中,钱玄同、鲁迅、周作人是章太炎的弟子,与《新青年》呼应的《新潮》杂志的编辑中,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等人是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弟子。反对白话文的学者中,既有林纾、张厚载师徒,也有北大的章门弟子黄侃,逢面必挖苦嘲讽胡适,还有拖着辫子的教授辜鸿铭。北大的学生中,既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毛子水等创办的《新潮》,也有与傅斯年同班的薛祥绥、张煊、罗常培等创办的《国故》。"慨然于国学沦夷欲发起学报以图挽救",薛祥绥、张煊、罗常培等于1919年1月26日,在刘师培宅内成立了《国故》月刊社,"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与《新潮》杂志展开论争。在新旧思潮的激荡之中,更加摧枯拉朽的五四运动如火山一样爆发,参与过五四运动的北大学子遂成为民国的风流人物。
新文化运动中的三位旗手人物,当属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以北大为中心的五四学人,老师辈的如蔡元培、陈独秀、朱希祖、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开启新文化运动,学生如罗家伦、傅斯年、冯友兰、顾颉刚、周炳琳、段锡朋、何思源、毛子水等,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五四运动是一个分界线,传统的士大夫退隐,北大清华学生以及五四运动之后留学欧美的海归活跃在历史舞台,开始影响民国政治、文化的走向。而蔡元培在中国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力,如日中天,丝毫不减。有人将蔡元培形容为民国的孔夫子,此言不差,蔡元培和他的北大门生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们在今日仍然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蔡元培的风范长存。
蔡元培的金刚怒目
蔡元培,温文尔雅,平和冲淡,其实他骨子里有一种刚正,丝毫不肯妥协,当被外界的阻力激发时,就能看到他金刚怒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