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11月,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与美国希威尔电信公司合资组建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卫出任信威公司总裁。初创时期的信威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力量,为加速SCDMA无线接入系统原型机的研制,信威决定把研发的基地放在美国的希威尔公司,这个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公司,担起了研制中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重担。当时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资金,通过信威引入希威尔。陈卫无私的拿出了希威尔所有的技术和成果,当时也有许多美国的合作伙伴对此提出很大的异议。但是,陈卫依然坚持无保留的将希威尔的技术和成果转移到国内。也许很多人都会说陈卫当时太傻。但是陈卫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发展SCDMA通信技术,为新兴通信市场服务。"
不解之缘:"小灵通"想漫游世界
为了实现振兴民族通信产业的理想,研发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只有中国掌握"的技术,陈卫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身居海外的妻子和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毅然回到祖国,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科技研究院共同创建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的平台。
"做信息时代先锋,扬中华民族国威!"正是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信威人义无反顾地搏击于世界电信业的狂飙巨浪之中,创造着世界通信技术发展史上的奇迹。
SCDMA无线通信产业是中国人第一次在IT通信行业内,从"根儿"上拥有的一个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产业。陈卫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SCDMA无线通信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通信产业。
谁会想到,信威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在国内市场崛起时,在1998年,当SCDMA系统在现场中经过3年多的运行,发现了大量的实验室中不可复现的设计和质量问题。面对这种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困难,人们开始怀疑SCDMA无线接入系统是否真正能够成为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在这关键的时刻,陈卫和研究人员一起认真分析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存在的设计和制造问题,成功解决了SCDMA无线接入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现上的艰巨性问题。
信威解决了智能天线工作稳定性的问题,无论是在零下50度的严寒还是在潮湿的三伏,智能天线都能跟踪移动用户通信终端;上行同步实现了精密的闭环控制,使得SCDMA综合无线接入系统的实际使用容量达到了理论极限值;为了降低系统复杂性提高电池工作时间,SCDMA系统实现了无信道编码条件下高速移动,并且话音质量可以与有线电话媲美;TDD模式下的大区制覆盖半径已经达到在固定通信时40公里、在移动通信时郊区4~5公里、城市密集环境下1~3公里。SCDMA系统实现了无缝隙高速切换并且对话音没有损伤;大规模组网能力已经形成,集中的网管监测、控制、用户鉴权和安全保护都在现场使用中达到了验证;多种增值业务正在加入SCDMA系统,如短信功能、越区提示和来电丢失显示;SCDMA系统采用了多载波技术,实现了无直视、零安装高速数据的传输能力。
陈卫在经过信威和SCDMA几次起伏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成熟,但记者不免好奇地想探究他最初的无线电情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抗战后方基地和战时陪都,无线通信一直是其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最主要方式。现在,重庆依然是我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基地,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通信人才。幼年时期的陈卫是个"小灵通",自然也受到了重庆的无线教育熏陶,7岁的他在老师的启迪下做了一个单晶体管收音机参加全国少儿无线电比赛,获一等奖。
青年时期的陈卫和所有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一样,一件也没落下,"文革"、下乡、1977年高考,所有这些足迹都给陈卫后来的道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感激这些经历带给自己的磨难,感激这些经历带给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态度。后来的陈卫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个"阳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