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节: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8)

中国高端访问-肆 作者:余玮


前不久,咸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在官桥八组召开。李明波与县、市和乡镇干部畅谈在八组这个"土生土长"的典型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请大家到这里来,是为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昭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性。但新农村的理想要变成现实,须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实在在地干。"

大家无不承认,官桥八组,是一个新农村的样本。在这里,村里生态优势没有变、种植业没有丢---有近100亩耕地仍是稳产高产良田,纯朴的村民,下班后依然有侍弄庄稼的习惯,粮食也能自给自足。这里的新,体现于农民的观念变了、村容村貌变了、产业结构变了。官桥八组由小农经济脱胎换骨,成了股份制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聚集地、品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成了新型工业化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周宝生同其他农民典型不同的地方,他同传统概念上刻苦耐劳、勤俭朴素的农民先进不同的地方,他超越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意识习惯的地方,他始终能够引领时代的地方,关键就在于他思想上的先进性:用思想的先进指导行动的先进。而且别具特色的是,周宝生又很善于总结他的思想成果,常常用富有农民特色、琅琅上口的语言概括起来。

作为"典型"的周宝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人"。在采访中,记者越挖越觉得周宝生思想的深邃。官桥八组人,不论是干部还是百姓,也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年岁大的,没一个不感叹:在思想的敏锐、超前上赶不上周宝生。

有人不免要问,官桥八组远离繁华的城镇,没有区位优势,没有特殊资源,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不算优越,为什么这个小山村并没有落后在生产力发展的后边?周宝生说得好:"这些年来,我们党委一班人始终没有忘记对先进生产力的追求,因而能够做到没有人才引进人才,没有技术找到技术,没有产品创造产品,没有条件千方百计补上条件。我个人没有多大本事,但我始终坚持一点,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这就是官桥八组敢叫农村换新天的"秘密武器"。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周宝生就是这样带着群众不断去运用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牢牢盯住高科技,瞄准和谐发展,让官桥八组走上了一条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官桥八组,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些年来,八组人一步一步实现着共同富裕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八组人按人均50平方米的面积(办法是统一规划、分户施工、集体补贴),建起了别墅式的住房。近年,组里又先后为每户补贴近四万元,重新装修了房屋。上学读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十多年前就全部免费。组里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村民有养老保障。全体村民、员工享受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多年来,每到年终,八组农户还可领到一万元过年费,享受按人头下发的过节物资补助。他把每一个村民都当成亲人。每年春节,八组都要把全体村民两百多个男女老少集中在一起吃团年饭,仿佛一个大家庭,和睦、融洽、温馨、热闹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周宝生把自己的实践体会告诉记者,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周宝生有一个肥硕的大脑袋,里面装满思想、装满文化、装满胆识、装满激情、装满人民的心愿。他富了群众的口袋不忘抓富群众的脑袋,他的观点是:当今农民的口袋富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要脑袋富,也就是脑袋里要装满知识、装满科学、装满文明,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

探究周宝生事业成功的轨迹,我们发现,周宝生身上有一种罕有的素质,那就是,先人一步、多走一步的勇气和胆识。在人们都向往"铁饭碗"的时候,周宝生辞去了城里的"正式工作",坚信农村也有出路;在农村都吃"大锅饭"的时候,周宝生带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仍习惯于"土里刨食"的时候,周宝生带领村民办店建厂,发展乡镇企业;在许多人认识到要办企业的时候,敢于"吃螃蟹"的周宝生又率领八组人办起了高科技企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来,八组还与武汉大学联合兴建了东湖分校,正默默创造着农民办高校的神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