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听了这一席话,觉得是有道理,不仅不生气反而高兴起来,说:“原来朕是以为卿太固执,怀疑你的政事处理能力。现在听了你这话,深刻精要,全都说在了点子上。是啊,如果法令不能令百姓信服,那他们怎么会去遵守呢,天下又怎么治理得好呢。这回确实是朕的过失。爱卿坚持的对啊。”言罢,命赐魏徵金瓮一个。
魏徵下去后,太宗左思右想,觉得魏徵确实分析得很对。自己虽然早已发现他是个人才,能直言不讳,只是没想到他还有这等的政治眼光。看来以后还要多多重用魏徵才是。
魏徵的才华其实还只是刚刚为太宗发现而已。太宗真正从内心感到魏徵对他的帮助是巨大的,还是不久之后的一次讨论。
在那次讨论中,魏徵分析了大乱之后人心思治、人心思定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只有实行教化的方针,才能致太平。太宗当时接受了魏徵的意见,于是数年之后,才有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初步形成。
后来,面对一片大好形势,太宗回忆当初,对群臣发出了欣慰的感慨:“贞观初,朕问天下大乱之后是否能够迅速致治。众卿家意见不一。魏徵认为久安之民容易骄横,难以教化;而经过长时间战乱的百姓,生活愁苦,易于安抚。只要力行教化,一定可以迅速迎来天下太平。而封德彝那时候觉得教化肯定是行不通的。让朕不要听魏徵的书生之言。”
说着顿了顿,看看下面的魏徵:“爱卿也还记得当时的辩论吧。”回头又继续说:“朕那时采用了魏徵的意见,以仁义来治理天下。如今才几年工夫,就有了这样喜人的局面。哎!可惜封德彝去世早,看不到了呀。说起来,成就朕今日之功业,可都是魏徵的功劳啊。魏爱卿,你真是朕的良臣啊!”
魏徵答道:“突厥破灭,海内康宁,都是陛下的威德,臣何德何能啊!”太宗笑曰:“朕能重用爱卿,而爱卿能干得称职,那怎么说也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嘛!美玉还需要良匠的琢磨啊。朕就是美玉,而卿乃是良匠。”
太宗此言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为君之初的种种困惑,很多都是魏徵帮助解决的。而让太宗一直记忆犹新的那次讨论,更是关系治国方针的大事。可以说,太宗决定施行教化的方针,在他政治思想的发展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而这中间,魏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宗也是在这件事上真正看到了魏徵不凡的政治素质,所以在贞观三年(630),才提拔魏徵为宰相的。
不过魏徵和封德彝的辩论,虽然对太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还只是解决了对形势的认识和统治方针问题。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魏徵又通过不断的进谏,帮助太宗确立了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
魏徵首先特别重视太宗作为一个帝王的个人修养,他认为君主的个人修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
贞观初,太宗有一天谈到自己不敢放纵,因为他认识到如果君主沉迷于声色犬马,私欲太多,就会妨碍政事的处理,扰乱百姓的正常生活。魏徵接着加以发挥,说:“古代圣哲之主,也都是先从身边小事着手,才能体会万事万物的道理。昔日楚国聘请詹何,问他治国之要,詹何却讲如何修身。楚王又问治国的办法到底是什么,詹何说没有听过自身修养搞好了而国家却衰乱的。现在陛下所体会到的,其实与古代的治国真义是相同的。陛下要时时保持这样的想法啊。”太宗点头称是。
话才说了没几日,太宗就迷上了一只很好看的小鸟。这鸟羽毛五彩缤纷,能立于人的手臂之上,不但不会飞走,还会跳来跳去,好像给主人表演一样。太宗十分喜爱,常常让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赏玩。那天太宗正在玩鸟,远远看到魏徵来了,不由心中一动。想起自己前几日还说不能玩物丧志,要以国事为重,可今日就手拿爱鸟,还真有点心虚。而且太宗也知道魏徵那个人,如果他看到自己老是玩这些东西,肯定又是一番大道理。还不如不让他看见,大不了以后自己注意点嘛。想到这儿,太宗就马上把小鸟藏在了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