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徵才指出守成更难。魏徵希望他的提醒可以让太宗居安思危,继续保持贞观前期的作风,从而将贞观之治保持下去。
在贞观十三年(639),魏徵还特地上疏,明确指出这些年以来,太宗在十个方面都有渐不克终的苗头。其中一个就是滥用民力,还说百姓没有事情干就生骄逸之心,只有让他们多服劳役才容易管束。这与贞观前期的安民之道无疑是天差地别。太宗看了,深表赞赏,跟魏徵说:“卿所上疏,朕已经令人写在了屏风上,可以方便常常观看,提醒自己。”
说实话,魏徵经常性的提示,确实使太宗思想上提高了许多警惕。贞观十五年(641),太宗还对侍臣们说:“朕有二喜一惧。这些年来粮食丰收,长安一斗粟才三、四钱,这是一喜;边境安宁,四方臣服,这是二喜。但天下太平则骄侈易生,骄侈将导致危亡,这是朕害怕的事情。”这说明魏徵提出的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等政治原则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太宗的重视,为贞观之治局面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魏徵之所以能够做到高瞻远瞩,帮助太宗在天下大乱之后制定出迅速实现天下大治的方针,并在不同时期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治国原则,协助太宗开创并维护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是与他自身的知识修养和经历分不开的。
一来魏徵掌握了儒家统治理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魏徵在隋末的时候跟从当时大儒王通(文中子)学习儒家经典,尤其是对《尚书》和《礼记》等有专门研究,对儒家治国理论有深入探讨。
贞观三年(629),太宗任命魏徵担任掌管本朝国家图书秘籍的秘书监,参预朝政。魏徵鉴于当时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建议太宗召集学者校定四部书。在他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工作,完善了国家的图书收藏。后来魏徵又认为戴圣《礼记》编次不伦,所以亲自花费了数年时间,编写了《类礼》二十卷,以类相从。不仅削减了原书的重复之处,并且采先儒的训注进行了注释。甚获当时好评。
魏徵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努力提醒太宗将其中积极的思想落实到政策制度上来。从前面魏徵提出的那些修身啊、兼听啊、慎终啊等等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他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己的这一使命。
有一次,太宗在洛阳宫宴请群臣,酒酣之时,要求每人各就一事赋诗一首。
太宗自己先说:“朕就《尚书》来赋一首: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大家都一起拍手称好。
魏徵则说:“那臣来赋西汉: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太宗听了,说:“魏徵他是要借西汉初年叔孙通帮助刘邦制礼作乐的事,来建议朕从儒家经典吸取治国思想啊!魏徵每次说话,都一定要用礼来约束我啊!真是用心良苦。朕会好好记得的。”
的确,贞观一朝在继西汉董仲舒之后,第二次全面地将儒家思想落实到治国实践,并将儒家的外王理论发挥到了极至。这其中魏徵的贡献十分巨大。
其次,魏徵对历史非常熟悉,了解历代治国经验教训。纵观魏徵的各种章表奏疏,无处不在大量地引用历史典故。他还是贞观时期编修史书的主要负责人,当时的分工是令狐德、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陈史》,李百药撰《齐史》。魏徵则对这些史书进行统稿,并作序论,这些书修成后,都受到了时论的称赞。魏徵还主持编撰了五十卷的《群书治要》,从历史典籍中总结了许多治国思想。
太宗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其实也受了魏徵的影响。太宗知道魏徵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故而经常与他讨论历史上的治乱兴替。贞观七年(633),太宗有一次对魏徵说:“自古以来,诸侯王能自己保全自己的特别少。这都是由于从小生长于富贵之中,骄奢淫逸,大多不理解亲君子远小人的道理。朕希望所有子弟都能知道一些自古诸侯王的言行举止,多多警惕,最后能够善终。爱卿为朕编一本这样的书吧,采录一些古来帝王子弟成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