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这孩子干得还不错吧?”长孙皇后趁机岔开话题。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也是他跟长孙氏的第一个儿子,名副其实的嫡长子。因为出生在李世民为藩王时居住的承乾殿,故名。武德九年(626),太宗即位,就封为皇太子。那时承乾八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
“还不错,没有白费这些年的培养,不过你不要告诉他,朕怕他骄傲。”李世民说到太子,情绪又好了一点。
“臣妾知道。承乾虽然脚有点不好,但挺聪明,将来会是个好皇帝的。”
“还要让他多多锻炼才是。等恢复正常听政了,朕也要把小事继续给他处理,打下点基础,也是帮帮朕的忙,偌大个国家可是不容易治理的啊。”此时是贞观九年(635),李世民还没有料到,也不可能料到,后来他的接班人并非这位大儿子承乾。
“这臣妾就放心了。”长孙皇后此话意味深长,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她心中有数。可是太宗却没听出话中的异常。
就在太上皇李渊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年,贤明的长孙皇后也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猛然间苍老了好多。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帮茁壮成长的孩子们,让他寥落的心得到喜悦快乐。在众多的王子中,他最喜欢的是魏王李泰。
魏王泰是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他跟长孙皇后的第二子。与戎马生涯的李世民不同,李泰爱好文学,对士大夫都彬彬有礼,深得许多朝臣的赞赏。李世民因此特命李泰在王府中开设一个文学馆,准许他可以自己召引学士,讨论文学。从武德时期过来的人,闻及此命,谁不暗中联想到当时秦王府的十八学士。可大家都不敢直接提起那一段往事。
偏巧贞观十年(636)年底的时候,有人告状,说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许多人对魏王很轻视。太宗听了自然生气,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集来,满脸怒气地责问道:“隋文帝的时候,朝中一品以下的官员经常被亲王折辱。那不都是天子的儿子吗?隋文帝的儿子敢那样,朕的儿子为什么不敢?只是朕对儿子管教得比较严格,他们才收敛自己。听说你们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轻视诸王,如果朕纵容他们,你们还不是要受辱吗?”
房玄龄等人看到太宗如此生气,都吓出一身冷汗,不禁诚惶诚恐,连忙跪下谢罪。大家都明白太宗是为了魏王,别的人他不会生这么大的气。
只有魏徵,并不谢罪,正色说道:“臣以为当今群臣,一定没有敢于轻视魏王的。”众人都心中一紧,魏徵不仅要进谏,还直接将魏王提了出来。
“以礼来说,陛下的朝臣和陛下的儿子是平等的。《春秋》上说,周王属下的人员虽然地位微下,但班次却在诸侯之上。三品以上都是公卿之官,比之周王属下人员地位要高,陛下对其应该尊敬礼遇。如果国家纲纪大坏,那不在谈论的范围内;现在圣明如陛下,魏王绝对没有折辱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骄纵诸子,致使他们多有不遵礼仪的行为,最终使得家破人亡,又怎么值得效法呢?”
太宗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转怒为喜,说:“说得句句在理,令人不得不服。朕因为私爱而忘公义,刚才生气的时候,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丝毫的怀疑,现在听了魏徵的话,才明白朕确实理屈啊。一国之君发言岂能那么轻易,要三思才是。”
众人称道:“陛下圣明!”可是所有人都明白,魏王的问题岂是仅仅在乎礼节班次等表面形式呢。
凡天下事,无不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兄弟相争的痛苦与无奈,谁能比太宗体会更深。可是他却没有发觉,自己的偏爱正把儿子们引上一条不堪回首的争权之路。
贞观十二年(638)正月,相似的问题又出现了。
礼部尚书王奏曰:“三品以上官员遇到亲王均要下车避让,这不合乎礼节。”
太宗对这个问题很是敏感,说道:“你们自认为地位尊崇,就轻视朕的诸位儿子吧。”
王一时不敢对答,魏徵却说话了:“诸王位在三公之下,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相当于古之三公,要求他们为诸王降乘避让,确实有所不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