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积雪和海冰面积减少也与变暖相一致(见图0-5c)。从1978年以来的卫星资料显示,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已经以每10年2.7%(2.1%至3.3%)的速率退缩,夏季的海冰退缩率较大,为每10年7.4%(5.0%~9.8%)。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平均面积已呈现退缩趋势。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岸线和粮食生产,甚至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如果不采取减缓和适应温室效应的措施,全球变暖将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见图0-6)。
近年来全球持续不断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如破坏性洪涝、持续性严重干旱、雪暴、热浪和寒潮,也迫使国际社会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而根据科研机构对南极冰芯记录的研究发现,自从18世纪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根据IPCC的定义,温室气体(GHG)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具有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辐射的特性,进而导致地球表面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和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质(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碳等)。}(GreenhouseGas,GHG)排放增加远远超出了测定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在1970—2004年的30多年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就增加了近70%,而人类对能源(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是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农业生产中有机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二氧化氮浓度的增加则主要是来自于农业生产(见图0-7)。
数据来源:IPCC-AR4。
注:所有变化差异均相对于1961—1990年的相应平均值。各平滑曲线表示10年平均值,各圆点表示年平均值。阴影区为不确定性区间,由综合分析估算得出。
图0-51850—2006年温度、海平面和北半球积雪变化
IEA的分析结果(见图0-8)也显示,能源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了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大部分,工业生产过程、土地用途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较低。此外,甲烷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虽然大气中甲烷的含量仅有二氧化碳的千分之几,但是对于同等量的气体,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上几百倍。甲烷的来源基本上都是来自生物圈(如湿地、稻田、生物质厌氧发酵等)和农业生产中有机化肥和农业的使用,与化石燃料的使用基本上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