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事故,年轻的测试人员看到了他们工作的价值——测试人员把着产品发布前的最后一道关,消灭一个Bug就有可能替公司省下几百万美元(这个故事在“野蛮成长”一文中有详细描写)。
渐渐地,测试工程师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到了2007年,甚至开始有开发人员主动要求转做测试开发工程师。到2009年春天,测试工程师的人数从原来的3人增加到上百人,约占工程院总人数的40%。
与测试团队的建立和壮大过程相比,工程院在招募、培养项目经理时,遇到的困难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工程院成立早期,大家对“项目经理”的理解,约等于“英文好的开发组助理”。
一开始,工程院试图通过引进“海归”来担任项目经理,一边做项目,一边帮助工程院建立自己的项目经理团队。但随着工程院的“盘子”越来越大,项目经理的缺失逐渐成为整个团队发展的瓶颈。道理很简单——没有好的项目经理,就很难设计出好的产品,和总部沟通时亦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2004年3月加入的唐涤非是工程院第一位“正儿八经”的项目经理。唐涤非对当时的困境记忆犹新。
那时在整个工程院,项目经理只有“一个半”人——唐涤非加上一名实习生,而一些小的项目已经做出来了,总部也陆续有新的项目转交过来。
在微软的开发体系中,项目经理的作用相当于工程师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工程师开始开发之前,项目经理就应当掌握市场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来定义产品,进而写出供开发人员使用的“开发说明书”(Specs)。
而唐涤非却发现,工程院当时的做法完全相反:由开发人员告诉项目经理这个产品是什么样子,项目经理根据开发组的描述写出“开发说明书”,然后再拿去给开发人员看。而那位项目经理实习生,无非就是开会前订会议室,开完会发会议记录,做一些打下手的工作。
原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团队成员中,谁也没做过项目经理,没有人说得清楚项目经理到底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只有一些资深的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在美国总部工作时曾经和项目经理“并肩作战”,对项目经理的工作略知一二,再加上那时大家激情万丈、不分彼此,就出现了“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项目经理的一些责任,也就落到了开发组组长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