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筑巢引凤(2)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作者:许凤婷


尽管双方谈得十分投机,但是张宏江却发现,工程院的布局此时已经完成,如果帕克要加入,其实已经没有位置了。

“我只好给他设立一个很虚的头衔——新兴市场孵化项目战略总监。”张宏江说,这样做一是由于不愿意放过一个人才,二是希望帕克可以帮助工程院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因为这时工程院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承接总部的项目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宏江的决定是对的。帕克来到工程院之后,不仅把他熟悉的Mac Office项目做大,还开拓了教育、医疗等为本土市场孵化的项目。“所以,为了引进人才,有时候不能被常规思维束缚,要多动脑筋。”张宏江说。

刘世胜、罗伯特·帕克两位“大腕”的加盟,让工程院如虎添翼,人才的梯次逐渐形成。工程院逐渐告别从手工作坊,开始迈入“软件工厂”时代。

“如果是在刚成立那会儿,让我去请这些‘牛人’,那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到了2005年年底、2006年时,工程院积累起了口碑和外界的对我们的信心,而且那时的‘池子’也足够大,能容得下请来的‘大鳄’。”张宏江回忆道。

在美国做了几次宣讲之后,张宏江发现,微软总部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对工程院非常感兴趣,但却迟迟下不了到中国来的决心。针对这群人,工程院制定了一个“筑巢引凤”人才交流计划——设置一些3~6个月的工作机会,让那些暂时下不了决心的工程师们先过来“试试水”。

张宏江说,“筑巢引凤”人才交流计划可谓“一箭三雕”:回来的人可以帮忙在北京培养新人;如果发现有人有想要留下来的念头,工程院就会花很多工夫来挽留他;而那些交流计划结束后没能留下来的人,回到总部之后也成了很好的“传教士”,能继续为工程院做宣传。

“北京的工程院,有点像我十多年前在雷德蒙加入微软时的情形——大家下了班还不回家,都玩命地干活,不知疲倦……”有的工程师回到总部之后,和同事这样聊起工程院。

工程院的人才交流项目,后来被微软中国的其他许多部门采纳,并且有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马可·波罗”计划。“马可·波罗”计划主要是指从总部或其他研发中心把一些资深的、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或高层管理人员带到中国,由他们带领中国的团队工作一段时间,同时把管理经验和流程带给中国的团队。

这些来到中国的资深经理多在雷德蒙的产品研发部门从事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测试、项目管理、产品经理等工作,他们通常有着多年在微软工作的经验,并有良好的工作业绩,而他们在总部的工作内容与他们在中国参与的项目也常常是有关联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