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为什么会输在起跑线上?(2)

李鸿章:甲午之殇 作者:陈斌


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便为后来日本乘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挑起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我们相见,总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想有那么一次不带任务的畅谈!”李鸿章说道。

“职务在身,不可能哟!上一次我也忙得不亦乐乎……对了,就是那一年……”

伊藤去天津,是在1885年。那年,日本废除了太政官制度,创设内阁制,他当上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这10年间,贵国变化惊人,乃阁下执掌国政、经营得当所致。相比之下,我万分惭愧。我国国内发生了许多事,政治上却无所改革。也作了一些努力,不过……”

“各国有各国的事,日本虽有些改革,但我觉得还不够满意,力所不及呀!”伊藤谦逊道。

“这次的事真是万分遗憾!”李鸿章面露沉痛之色。“在亚洲,我们两国是近邻,而且是同文之国,本来不存在什么仇怨,这次竟以兵戎相见。我们愿意尽早停止敌对行动,恢复和平。对我国有害的事,未必对贵国有利。我不希望我们两国处于这种关系中。试看今日之欧洲,各国的军事训练都极严格,军队也极精良,但他们并不轻易发生纷争。我们两国应当学习欧洲诸国的优点,成为好邻居。我们两国使亚洲大局安定,永结友好,亚洲黄色人种今后就不会被欧洲白色人种侵略、侮辱。”

李鸿章很有辩才。

“不错!”伊藤对李鸿章的中日友好论调应了一声。

伊藤略微沉吟,面色中不觉有几分自得的喜色,继续道:“日本之民不及华民易治,且有议院居间,办事甚为棘手。”日中两国的政治体制在“明治维新”和“同光新政”以后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伊藤言下之意是说日本为民主政体,有议会里的议员们牵制着,所以和谈的回旋余地不大。而中国仍是专制政体,李鸿章权力很大,谈判可以说了算。李鸿章当然知道这是伊藤博文在利用日本议院民主政治和他讨价还价,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虽然他也知道伊藤博文这是在炫耀他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就,有了中国没有的“三权分立”民主政体,李鸿章还是不露声色地说:“贵国之议院与中国之都察院等耳。”

伊藤微露不快之色,温和的客气中却有尖酸的刻薄,道:“10年前我在天津时,已与中堂谈及,曾劝(中国)撤去都察院,而(李)中堂答以都察院之制起自汉时,由来已久,未易裁去。”伊藤话锋一转,“何至今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几乎是同时打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

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是1853年;1856年,中国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日本开放口岸,1857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1863年,日本萨摩藩和英军开战失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