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日本找到了学习的蓝图(3)

李鸿章:甲午之殇 作者:陈斌


郭嵩焘因“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的指责被言官弹劾,有人上奏,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今民间阅《使西纪行》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愚民不测机权,将谓如郭嵩焘者将蒙大用,则人心之患直恐有无从维持者。”

但在朝野的一片反对声中,李鸿章却对郭嵩焘的《使西纪行》表示支持。

在1877年5月9日给郭嵩焘的信中,李鸿章说从总理衙门得到他的“行海日记”后自己“循览再四”,赞扬其“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者,如置身红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在1877年7月11日的信中,他更鼓励说:“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20年,亦略闻梗概。”但20年来自己仍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兴办洋务,因此更感郭的“崇论闳议,洵足启发愚蒙”。在给他人的信中,李鸿章为郭甚抱不平:“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不谓丛谤如此之甚,若达官贵人皆引为鉴戒,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在李鸿章的保护下,加之清廷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取代他,郭嵩焘虽然没有被革职查办,但他的《使西纪行》却受到了毁版遭禁的命运。日本和中国几乎是同时起步进行维新,中国却输在了起跑线,由此可见一端倪。6。日本爱国愤青的一枪打破了谈判僵局

春帆楼前,伊藤博文首相和陆奥外相及一大群官员、随从在迎候李鸿章的到来。伊藤和陆奥都显得很精神,心情很好。伊藤留着八字胡,脸色红润,像一个北海道的苦力人,他的牙齿洁白而锋利,给老中堂留有深刻印象。至于颧骨突出的陆奥,虽然文质彬彬,却掩盖不住眼光中的野蛮之气。李鸿章下得轿来,照例与伊藤等人握手,寒暄,然后1000人鱼贯而入,上到春帆楼二楼的会议厅。中方代表西向坐,日本代表东向坐。伊藤用有力的目光扫视一下全场,说:“这次谈判,我方已明确要求尽快结束。这样,对贵国皇帝和日本天皇都有一个交代,拖对中国是不利的。”陆奥说:“日军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应该使贵国皇帝和李中堂阁下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李鸿章沉住气,缓缓说道:“日本方面在军事上的进展,我作为中国官员,恐怕知道得比二位还清楚吧。”他用眼睛盯着伊藤和陆奥,他们听出李鸿章的揶揄,脸上有一点儿不自在。李鸿章继续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来到贵国,共同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恐怕贵国也不希望继续兵戎相见吧。”伊藤和陆奥这时反而说不出什么来了。李鸿章的口才在当时是出名的,连左宗棠也怕他三分。

李经方用日语宣读了中方的备忘录:休战问题撤回,希望立即进行媾和谈判。

日方答复:明日提出媾和条约草案。

大概觉得这样结束会谈未免太简单了吧,李鸿章在回去之前又谈了一点意见。

“是否可以相信,明天提出的媾和条约方案中没有加入损害其他外国利益的条款?我之所以提出这一点,乃因为讲和问题是中日两国的问题,要避免把问题扩大,招致他国的干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