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治体制改革从加强“舆论监督”开始
人们期待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共十七大前的最后一次“两会”露出端倪。温家宝总理在会议结束时举行中外记者会,少有地将内地网民向总理提问作铺垫,强调“政府权力来自人民”,温总理还重点论述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的关系问题,他语调严肃地表示:“社会主义民主是什么?我可以明确地说,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让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切都被外界解读为:“隐约透露出中共十七大和下一届政府将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推出重大举措的玄机”。
共产党需要“舆论监督”
中国启动经济改革并取得成果后,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以民主体制,走向真正民主之路的呼声,也开始逐渐高涨。中央在深知“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同时,却也多少有些担忧在社会动荡及转型期推动民主化进程可能带来的风险。
根据中国经济学者胡鞍钢的统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已来,中国的贪污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至16.9%之间。而每一起贪腐事件都是因为缺少独立的监督机制。因此,要防止腐败,仅靠党内的自我纠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来自共产党外的各种监督力量。
经过2006年的反贪惩腐“廉政风暴”后,中央决心要从预防的源头抓起,监督、尤其是媒体的监督成为中央2007年首抓的重要事项。在当年的“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并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与“人大”、“政协”监督放在同一等级,显示其重要性,这在前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甚少见到。据悉,负责“两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小组及负责中共“十七大”有关文件起草的工作小组都收到中央转发的起草要点,其中突出强调的是要加强监督,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舆论监督。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舆论监督”,被人们解读为是“北京将加大媒体监督的力度”的信号,中央希望运用舆论的力量加大监督的力度,媒体会成为中国反腐、防腐的中坚力量。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其实早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公报中就有所透露。在中纪委的“第七次全会公报”中,第六条就重点强调了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加强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新闻舆论等监督,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而在2006年相同时期发出的中纪委“第六次全会公报”中的第六条,仅提“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及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2006年的中纪委公报没有提及“舆论监督”问题,没有把此问题摆上议事日程。经过一年的大力反贪后,终于认识到,新时期只有高举反腐倡廉的旗帜,共产党置身于人民群众、社会人士及舆论监督之中,党的队伍的纯洁才能保证,时代主旋律才能更为雄壮。
总书记要让老百姓讲话
老百姓有讲话的意识而不是群体冲突的意识、当局能不能给老百姓讲话的空间而不是压制,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办媒体也为了说话,为社会正义说话,为弱势群体说话。让人讲话就是一种监督,一种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就要从让人讲话,从新闻自由和民主监督开始。
2007年北京“两会”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监督和批评政府等所透露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开放议题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更少见的是,北京的中央媒体开始让一些社会事件公开曝光--“晒太阳”。2007年2月,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刊出记者吴焰的署名文章,批评上海投巨资11亿美元建造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平均每天要支付9万元人民币(约11600美元)的巨大维护费用。这篇文章共点名批评包括杭州大剧院、广州歌剧院、重庆大剧院等9个地方艺术中心、歌剧院,均耗资巨大。在舆论严格控制的环境中,《人民日报》类似的批评文章极其少见。《人民日报》将该文刊于“焦点新闻”版面,而该版面是由《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亲自抓,知情人士表示:“背后的来头不小”。《人民日报》旗下的刊物《人民论坛》亦刊文指出,从各地披露出来的发展规划中,令人不安地显露出帝王思想:许多地方发展蓝图规模宏大,不仅包括本行政辖区,而且涵盖了周边地区,成为了具有扩张性的经济发展指南。
在地方政府开始换届之际,2月中旬,《解放军报》也加入中央媒体舆论监督的行列,在第三版发表署名评论员文章,狠批部分官员全局观念淡薄,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盛行,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文章敦促各级党政军干部自觉维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权威,否则将予以纪律处分。军报的该篇评论受到官方媒体重视,新华社立即转载,新华网则将其放置在头条新闻的位置,中央媒体互相呼应,各地官僚开始感受到舆论监督的压力。
近年来,中央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炮火相当集中,在地方政府召开“两会”期间,中央媒体亦不忘监督的职能。2007年2月27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刊登“新华时评”时批评,山东省在媒体上公布的2006年度卫生监督执法十大典型案例,都涉及食品安全、医疗服务等事关民众健康、生命安全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公布的涉案单位全部以“某”字代替。评论指出:“实践证明,公开点名的批评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方式和管理工作手段,是预防腐败、降低错误、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良方。一些被批评者之间流行一种说法,就是‘不怕通报,就怕见报’,这就从另一面反映了公开点名批评的监督效果和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