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中原大地,可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人和野兽是真正地“和谐”相处的。野兽时不时就抓几个人,解决一下食物匮乏的问题;人呢,也会猎点野兽,吃它们的肉解解馋,用它们的皮毛做衣服,用它们的骨头做项链首饰什么的。当然,人很难围猎得了大野兽,因为那时连铜器都没有,除了石斧,就是石刀,狩猎的时候,人们甚至用石头砸。不可否认的是,那时,弓箭已被发明出来了,至于是否大规模推广使用,就不得而知了。后文将为大家介绍尧怎样利用后羿将异己分子射死的故事。
拿着石斧子,抓点野兽充饥,弄点毛皮穿衣服,幼小的尧就这样生活着……
尧没有上过学,估计那时还没有学校。但是,尧懂得熬的道理。既然父亲不待见他,他就不能依靠父亲,只能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的磨练,使得尧学会了生存之道,更懂得了政治的艺术。事实上,正是没有父亲在身边时时刻刻管教着,他的政治才华发挥得更加充分。可不,他的声望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他的哥哥“挚”,很多人都跑到尧的办公地点去看他呢。
在尧的心中,他将自己的前途比作一锅汤,父亲在世的时候,尧在用文火慢慢地熬。父亲可以怠慢他,他可不能表现出对他父亲的一丝厌恶。但是,当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就可以用武火熬汤了。
帝喾在尧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九十四岁了。尧长大一岁,帝喾就年迈一岁。在尧十几岁的时候,业已一百多岁的帝喾不得不离开人世了。此处还是用“去世”二字比较好,毕竟那个时代,周公还没出生呢,繁杂礼教也没有制定出来。一个部落盟主死了,是不需要避讳的。
帝喾在去世之前,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他的位子留给谁的问题。注意,禅让只出现在尧舜禹时期,帝喾可没准备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别人,他是要留给自己的儿子的。事实上,帝喾的位子也是从叔叔颛顼那里获得的。而他叔叔颛顼也是从黄帝那里获得位子的,只因为自己没儿子,才把位子给了自己的侄子。相比较于外人,自己的侄子还是亲一点的。
尧有一个哥哥,也就是帝喾的长子,名字叫“挚”。这“挚”人比较软弱,根本没办法镇得住那些部众们。知子莫如父,关于这一点,帝喾不会不知道。可他在考虑部落盟主人选的时候,却抛弃 “仁义如天、智慧如神”的儿子尧而考虑软弱的“挚”,足让人感到不解。
在远古时代,盟主的权利还是有限的。当年,帝喾从颛顼手里接过位子,颛顼从黄帝手里接过位子,都因为不太服众,从而引起了一些部落的反对。譬如,颛顼掌权的时候,共工氏的后裔就蜂拥而来,争夺华夏盟主,硬是让颛顼给打败了,气得共工撞断了不周山。
此时的帝喾选择软弱的儿子“挚”担任盟主,是有风险的。如果帝喾作决定的时候,尚没有老糊涂,只能说明,他还在心里对尧有点怀疑。毕竟,儿子是否自己的亲生骨肉,男人还是能够看出一点的。于是,在临死前,帝喾把象征盟主的玉斧交给了长子“挚”。
“熬”汤用完了文火,就得用武火了。面对着盟主的位置,尧该怎样烧这把“武火”呢?直接去夺过来?这是莽夫的行为,聪明的尧可不这么做。毕竟,老爸把位子让给了哥哥“挚”,自己一下去抢过来,就有点大逆不道了。另外,尧也没有积蓄那么大的实力,他可不敢擅自更改老爸临终前的决定,以犯众怒。所以,尧没有选择用猛烈的大火烧汤,他还是继续慢慢地“熬”。他要熬一锅鲜美的汤。且看尧是用了何种办法“熬”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