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不是错,而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李开复语录
“如果你学习的题目是一只玻璃杯,知道了它的材料、形状、用途以及加工技术等,到这里,你的学习只完成了一半,因为这是前人已知的。你还需要进一步提出质疑,如:为什么它是圆的?是不是方的更好?然后去寻找资料证明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是剑桥大学毕业的罗宾以杯子为例,对英国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的简明阐述。
罗宾说,在剑桥的学院制下,每个学院住着不同学科的学生,导师的任务是组织他们辩论,各科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从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行辩论,从而使学生获得很多新鲜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思考、辩论和学术交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学会创新和思辨。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言论,莫过于李开复所说的:“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有一次,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找到李开复,希望他帮忙找一位国外专家,在他组织的会议上作主题演讲,末了他还特意加了一句,最好是一个“洋人”。李开复不赞同他的观点,就告诉他:“这个领域最具权威的人士就是在北京的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你一定要找一位'洋人'呢?”虽然那位教授表面上同意了李开复的说法,但他仍然请了一个美国人来演讲,结果效果很差。
在谈到这件事时,李开复说:“我们不应该陷入盲目的崇洋情结。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事物,而不是以他的肤色或他的居住地来决定。”这就是说不要主观地认为别人是怎么样的,而要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言论,对其进行思辨,当你发现对方“所言差矣”时,不妨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给中国学生演讲时,李开复说:“有句话叫'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大多数人认可的,或某个权威说的,就是对的。”他认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对待某个问题,年轻人都不应该盲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要学会思辨质疑。
如果你有客观的意见,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表达。假如因为你的意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不敢提出来,不敢大胆质疑,那样其实并不明智。
有一次,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就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征求李开复的意见。李开复经过了一番认真的分析,认为那个方向有不少问题,那个研究课题对学术界的贡献不大,于是就大胆表露了自己的想法。
在这之后,李开复所在的公司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讲座,让员工们了解到: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李开复说,如果拐弯抹角,言不由衷,就会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如果有了思辨性的认识,又瞻前顾后,生怕说错话,就会变成谨小慎微的懦夫。
他还说,生活中还有更糟糕的人,他们有了好的想法和质疑当面不敢说,背后却乱说,这样对他人和自己都毫无益处,最后只能是破坏了集体的团结。这样的人和作风既不能面对社会,也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走出新路,更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开复老师希望年轻人能够做到开诚布公,敢于说“不”,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愿的表现。当然,他提到: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和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他说自己赞成的方式是给他人提供建设性的正面的意见,在开始讨论一个问题时,任何人都不应将他人拒千里之外,大家要把想法都摆在桌面上,充分体现个人的观点,这样才会有一个容纳大部分人意见的结论。
当然,李开复认为,每个年轻人都要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和口气表达自己质疑性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在很多人面前让别人难堪,这样的质疑性意见才能引起他人的重视,引发他人的思考和求证,才会对解决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没有思辨和质疑,就没有思想认识的进步和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年轻人一味把领导和权威的话当做行为的准则,对客观问题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那绝对是难以进步的,也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你积极思辨,大胆质疑,即使你提出的思辨性想法值得商榷,但你的做法会为你赢得掌声。
爱迪生在“我能孵出小鸡来吗”这样的问题中不断思考,牛顿在“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这样的问题中大胆思辨,伽利略在质疑和求证中告诉世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些伟大的人物告诉我们,对待客观事物,哪怕是看似真理的言论,也应该学会去思疑辨析,那样才会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