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残忍而古怪的故事,大悖于华夏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不能见容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把它说成是要造反之前的农民的想法更是扞格难通,因为与外界交往较少的农民更为重视家庭,追求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温馨。“家和万事兴”就是老百姓们的企望。台湾学者韦政通在《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指出家庭的情感纽带维系着家庭中每一个人。家中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全家的成功,每一个人的失败则是全家的失败。社会地位卑微的农民更是把家庭看成是自己的“安乐窝”,至今北方农村尚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谣谚。而且,农民多是聚族而居,不是谁想灭掉自己的全家就可以灭掉的,这是会震动整个宗族的。这种把家庭看做干“大事业”的累赘、必须清除干净的想法,只能是反映了沉沦在社会底层的游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铤而走险之前的独特的心态《花关索出身传》的确也把蜀汉刘备等帝王将相争夺天下的历史看做到“兴刘山”做“替天行道”的强人的故事。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记载:建炎二年(1128)六月,建州兵乱,“军士叶浓等相与谋,互杀妻子以为变。是夜,纵火焚掠,盗本州观察使印,突城而出,进犯福州”。看来“花关索”中的情节也不只是出于艺人想象,是有现实生活为依据的。。像这一类大悖宗法社会价值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有兴趣的可参照《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游民的江湖生涯中所产生的想法与做法,除了个体的应激反应之外,必然也有理性思维的参与。我们上面谈到江湖人的价值观、道德舆论、评价体系等等都是理性总结的结果,但其基础仍是游民思想意识,不过更成熟了,更有利于他们与同命运的人们结合起来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能够认同这些理性思维的游民就成了江湖人。
游民是大量的,生生灭灭,他们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地方就是江湖。刚刚脱离宗法网络的游民懵懵懂懂,不懂江湖规则、不知道江湖价值时,还不能算江湖人。像李逵在江州做小牢子时期,什么都不懂,胡打胡闹,还算不上江湖人。直到上梁山以后,才逐渐接受江湖规范。
江湖的中坚和领袖——社会边缘人
如果以《水浒传》为喻,游民仿佛是山寨的小喽啰,最高也就是个小头目,而那些绿林班头、江湖领袖多是生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物,他们在江湖上兴风作浪,带领游民去争取属于和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当然更多的还是实现自己的野心。宋江、柴进、晁盖、鲁智深、杨志等都是社会边缘人。
这些人物在未脱离主流社会时,或由于社会地位,或由于当局的排挤,或由于自己的选择,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非常容易走上反社会的道路。这些人政治能量大,他们带着自己的能量投入江湖,定会“搅得周天寒彻”,引起社会动荡。这些人群曾经引起统治集团的关注,但没有很好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