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盐(2)

古迹卫士 作者:(美)罗伯特·M·埃德塞


这里的盐不是用鹤嘴锄和铁锹开采的,而是通过特殊管道和闸门里的水流溶解掉。水从上面的山里来,由于重力作用通过矿场倾斜而下,在春季雪融时节尤其如此。在矿场,水充分吸收了岩盐,再被输送下山,引往十七英里以外的巴德伊舍③,咸水在这里通过蒸发,形成了纯净的结晶盐。共有一百二十五名矿工在维持管道和闸门的正常运作,支撑地底的穴窟抵挡住山体的压力,保证由众多房间和隧道构成的迷宫不会一起塌陷,以致危及整体结构的稳定。

从14世纪起,这工作就已经由一小部分家庭团体的成员在负责了,他们全都住在矿区附近的山上。千百年来,人类身高增加了,这里的矿工们却仍然不见长高,到最后,倒变得好像是由于采矿的需要和长时间待在地下而让他们成了小矮子(其实,日常饮食和近亲通婚的可能性更大)。甚至在20世纪初期,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圈子都还在讲一种中世纪最后流行过的方言。他们拿着乙炔火炬探索隧道,穿着白色的亚麻制服,戴着中世纪矿工的尖顶帽。

但是,就在1943年至1944年之间那个冬天,阿尔陶塞盐矿遭到了现代世界的攻击。首先开来的,是冬天路上便于行驶的履带车辆,因为当时的雪积了有五英尺深,几乎与树尖平齐;跟在后面开来的,是装有补给的吉普车;最后,一长列好像一眼望不到头的卡车开始在陡峭的山口中往来穿行。纳粹们作为保护者下到了矿井。工人们来了,开始拓宽穴窟,在几十间盐室里修建木头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巨大的木头架子在山腹深处的工作室里被组装起来,再用钉子固定,在有些地方的高度达到三层。专家和职员们纷纷进驻;矿井内还修了一个车间,工程师们能在这里工作,甚至一次住上好几天。忙乎这么多,全都是为了艺术。

维也纳博物馆第一个把馆藏的艺术珍品存在了阿尔陶塞,但这片矿区很快被希特勒征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由于元首担心盟军空袭会越来越多,便下令说,艺术珍品都应该最终进入他修在林茨的伟大博物馆里,目前要分散到几个不同地点,深藏于隔绝之所。阿尔陶塞之所以成为一个理想的选择,并非仅仅因为它地处偏远,或是因为它离林茨只有一百多英里,对林茨来说比较方便。呈水平走向的盐矿从侧面直插进庞大山体,所以空中轰炸对它无可奈何--就算轰炸机能够在巨大的桑德灵山脉中确定它的位置,也无法将其摧毁。墙上的盐可以吸收多余潮气,让这里的湿度始终保持在65%。气温也只在40华氏度(在夏天,盐矿里最凉爽)到47(在冬天)华氏度之间徘徊。这种环境有助于保存绘画和版画,而像盔甲这样的金属物品只须涂上薄薄的一层油脂或白胶就能轻松抵御蚀刻效应。没有人能为存放窃取而来的成吨战利品设计出更为理想的天然隐藏地,哪怕是希特勒来都不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