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滞重浊的痰湿一说到痰,人们可能立刻会想到咳嗽堵嗓子眼里的那种黏黏的物质,或者是我们平时吐出的口水。而中医上把痰分为两种--“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部,即肺部和支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也就是我们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称为“外痰”。一般来说,健康的人痰很少,只是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持呼吸道湿润而分泌的少量黏液,但是当我们生病时,呼吸道发生炎症或者是主呼吸的肺出了问题,呼吸道就会分泌更多的痰量,而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可以由黏痰变成黄脓痰。
我们这里说的痰湿,实际上指的是“无形之痰”。它在人体各个组织、脏器、血液之内,是我们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痰湿是由于身体里的水液停滞不化了而导致痰和湿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滞、重浊等特点。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就容易形成痰湿。
痰湿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气郁生痰”、“脾虚生痰”,若肺失宣降,津失输布,就会液聚生痰;若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这三脏中,又以脾的功能最重要。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我们吃东西的时候,食物会经过口,然后运送到胃,还必须经过脾的运化,营养物质才能被运送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脾运健旺,则万病皆从瘀堵生第一篇13脏腑气血充和;若脾运失健,我们胃里积累的食物就不能变成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体内没用的产物排不出去,就会与体内的水混合,腐烂发酵,就成了痰湿。体内痰湿过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痰湿会造成瘀血,那么痰湿和瘀血一结合,就会产生如肿块、乳核、炎性包块等,让人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演变成肿瘤,危害我们的生命安全。
体内痰湿太多的人,基本上都会发胖。元代朱丹溪曾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我们平时说的脂肪,实际上就是痰湿的一种。脂肪是聚积在体内的水湿中的污秽部分凝聚而成的,具有“痰”的污秽、黏滞、稠厚的特征。我们的身体本来很苗条健康,如果腰腹部出现了痰湿,你会觉得腰部像绑上了一个垃圾袋,身体沉甸甸的总是很重,很难受,干什么都觉得费劲。
痰湿沉积瘀堵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就会引起哪个部位的疼痛或不适,成为新的治病因子。比如说,痰湿在血管里,就导致血液运行瘀滞,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痰湿,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血脂、胆固醇等;痰湿在心部,就会蒙蔽心窍引起神志不清;脾胃中有痰湿,可以阻滞中焦引起恶心厌食;关节中有痰湿,就会引起痛风。
体内痰湿过盛的人,很容易患上糖尿病。由于痰湿阻滞中焦脾胃,日久就会化热,耗伤脾胃之阴,接着热邪会进一步向上耗伤肺阴,最后还会伤及肾阴,使人出现多尿,这时,糖尿病就产生了。痰湿还容易引起中风。当痰湿瘀堵在血管中,影响了血液的运行,使血流缓慢,有的细小的血管甚至被痰湿堵住了,血液根本无法流通,这时就容易引起血管阻塞的脑血栓症。痰湿是黏稠的物质,当它附着在血管壁中越积越厚,越积越重,就会使血管弹性逐渐降低,当人受到意外的刺激时,没有了弹性的血管就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等脑中风症。
体内有痰湿的人,总是容易犯困,没怎么劳动就觉得浑身累,这是因瘀生百病通出健康14为体内的痰湿阻滞了气机的升降,脾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周身,五脏得不到充养,导致五脏六腑的气血两虚,就会出现困倦、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眩晕、腰酸、嗜睡等一系列症状。
祛除痰湿,平时在饮食方面,少吃猪肉、肥鸡、牛奶、甜食、茶饮、酒类等助湿生痰之物,要注意多吃一些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最好少吃甜食、肥肉及黏、油腻的食物,而且千万不能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每次吃七分饱为宜,酒类也不宜多饮。还要注意忌口,比如大枣,虽然性温味甘,能补气养血,但易助痰湿,敛外邪,所以痰湿之人应该尽量少吃;枇杷,虽然性凉味甘酸,但多食会助湿生痰,痰湿体质者也不宜吃。其他还有李子、柿子、甲鱼等,最好少食或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