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一切,和珅就安下心来,将家中的事交刘全,自己和弟弟和琳把功夫全用在功课上。古人读书强调背诵,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之说。和珅每天黎明即起,与弟弟和琳一起,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在先生的指导下,他还刻苦练习写字,经常受到先生的表扬,成了正红旗官学中最用功的一个学生。当八旗都统奉乾隆帝命令“将可以造就之俊秀子弟,每旗选十名,送咸安宫读书”时,和珅如愿以偿,被本旗都统和官学先生一致推荐,进入咸宫官学。
咸安宫官不是旗人子弟人才荟萃之地,用今天的标准看,是北京城内供八旗子弟读书的重点学校。咸安宫官学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最初的学生来源于供内务府三旗子弟读书的景山官学中的“俊秀”学生,乾隆帝继位后将选拔范围扩大到整修八旗官学。其中景山官学选三十人,八旗各官学共选八十人,总数只有一百一十人。清朝要求,咸安宫官学的学生在入学后十年之内,应考中生员;由贡生、监生挑选入学者,须在三次乡、会试内中式,否则送回本旗。
咸安宫官学的学习条件好,具有三大优势:其一,教习水平高,由清朝委派翰要院的庶吉士上课。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把中国的科举制度首先介绍到欧洲。他说,中国的生员(民间称秀才)相当于大学生,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按照他这个解释,翰林院的庶吉士相当于博士后。咸安宫官学的教学水平,在全国也是第一流的。基二,咸安宫官学学生生活待遇高。咸官宫官学学生每月的伙食银照护军的标准发给,每人每月还有肉菜银五分,按月由内务府发给。此外,每月给银二两,每季另给米五石三斗。清朝护军是守卫皇宫的精锐兵种,每佐领只有十七个兵额,待遇比普通八旗优越。咸安宫官学生的待遇,要大大高于当兵领饷,这也是和珅一心想入咸安宫官学的原因之一。其三,咸安宫官学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方便。他们平时和其他官学生一样清晨入学,日暮下学。但如果阴天下雨、冬季严寒的日子,教习和学生均可以在学校内住宿,学校专门为他们提供了房屋。
和珅不仅天资聪明,而且相貌清秀,英俊洒脱。进入咸安宫官学后,和珅如饥似渴地读书,先秦诸子学,孙子、吴起兵法,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散文,无不烂熟于胸。他从教习先生学作八股文章,下笔千言,达到立等可取的境地。
此外,和珅认真对待乾隆帝要求八旗子弟娴熟“国语骑射”的谕旨。当时八旗子弟受汉族文化影响,重文学而轻武备,更有甚者,许多满族人连满语都不会讲了,满文更是一字不知。这些与科举考试不用满文有很大关系。咸安宫官学的学生也没人对满文感兴趣。和珅与他们不同,他认为皇上既然多方倡导,将来会大有用场。他在学作八股文章的闲暇,拿出相当精力来向满人教习学习满文,学习时和珅发现,许多满文词汇出自蒙古文,他又向教学生射箭的蒙古现傅学会了蒙古文。而这一切,为他日后得到乾隆帝的赏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和珅进入咸安宫官学时约在十三岁左右。尽管他比其他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但并不觉得劳累。每当学习遇到困惑时,他就暗暗背诵孟子说的一段话:“天将降大行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他其所不能。和珅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了畅想。在咸安宫官学习期间,他写了大量的诗词,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后结信为《嘉乐堂集》,纪念他人生这段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