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冲突
让摩恩与戴蒙平起平坐,只是威尔限制戴蒙权力的开始。
威尔真正的出招是在他将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合并之后。
1998年3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在威尔的曼哈顿寓所里,威尔和戴蒙两人就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的合并细节进行讨论。看上去气氛融融,两人的心情都不错。
但威尔却出人意料地对戴蒙说:你不能进入董事会。
空气一下子凝住了。
戴蒙一直以为自己是新公司董事会的铁定人选。但是现在却被告知情况不是这个样子。
他有点接受不了。
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接受不了。跟随你十几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既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在即将享受胜利果实、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候,却被无情地从悬崖上扔了下来。
戴蒙不同意威尔的意见。威尔说:如果你要进入的话,我们就多了一个人。
这算什么话。
他明白威尔的意思:如果他进入,旅行者集团的人就会多占一个董事会席位。这次合并是对等合并,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各占一半的席位,双方一样多。
让花旗银行减少一个董事会席位,那是痴人说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威尔从旅行者集团这边拟定的董事会名单中撤掉一个人,将戴蒙补上去。但威尔并不想这么做。
如果他想这么做,一开始就会这么做了,没必要等到戴蒙提出来。
戴蒙给他想了一个办法,说:你可以让保罗·柯林斯也进入董事会。
保罗·柯林斯是花旗银行的人。他和戴蒙一起进入,双方继续保持对等。
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既不违背合并的对等原则,又满足了戴蒙的期望。
但是如果一个人铁定不想让你实现愿望,他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止的。
威尔说:如果你要进入的话,那摩恩也必须进入。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戴蒙。他算什么东西?一个刚来半年的家伙,有资格和我比吗?
戴蒙觉得威尔在侮辱自己。他就是在侮辱你,你能怎么样呢?
戴蒙继续为自己争取:我已经为你管理公司十几年了。
这几乎带有哀求的语气。他实在是不想失去进入董事会的机会,如果能进入,哀求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除了哀求威尔答应,戴蒙真的是没有一点办法。
威尔似乎不为所动。反问戴蒙:那利普呢?他是不是也该进入呢?
利普自1986年就跟着威尔,资历并不比戴蒙差多少。如果按照资历,他也有资格进入。
戴蒙也承认这一点,说:他也可以进入,但我进入而他没进入,他不会有意见。
真的是这样吗?
十几年来,戴蒙始终被威尔提拔为公司的二号人物,而利普总是排在戴蒙的后面。利普好像从来都没有过不满,可谁知道他的内心是不是真的没有不满?
戴蒙让威尔给利普打电话,问问谁该进入董事会。
威尔不想在这个事情上继续纠缠,说:这个事情已经决定了。
戴蒙觉得屋子里一片黑暗。
这就是当初威尔排挤彼得的翻版。
当年威尔将希尔森并入美国运通公司时,公司的二号人物彼得没有进入董事会。
现在轮到他戴蒙了。他也是被公认的二号人物。
结局却不同。
彼得和威尔的恩怨,戴蒙了解得并不多。但他听过的谣言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威尔真正不信任彼得就是从不给他争取董事会席位开始的。难道威尔已经对自己没有一丁点信任?
戴蒙不愿意这样去想。
是不是信任,在接下来的人员安排中会体现出来。
合并的真正难点不是业务的整合,不是资源的融入,而是人事。
每个人都在揣摩自己将会在合并后的新公司获得什么职位。戴蒙也是如此。
里德始终认为戴蒙是威尔的接班人,现在已经合并了,他应该成为自己和威尔的接班人。
他和威尔达成共同意见:戴蒙负责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下属三个高级管理人员:德里克·摩恩,维克托·梅尼泽斯和丹尼斯·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