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日志中国(第2卷) 作者:新京报社


作为一份责任媒体,《新京报》理所当然地要回顾这30年的风云变迁,从2007年下半年始我就一直想着如何操作这一主题。春节放假前的一次会议上,突然想起《南方都市报》做过“一日百年”的专题,当时颇有印象,于是推陈出新,提出能否以“日志”形式再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和思想解放史,求诸执行总编辑王跃春和副总编辑孙献韬等,竟得到普遍响应,遂由深度报道部主编刘炳路牵头,调集时事、经济、文娱、视觉四大新闻中心的精锐力量,开始执行这一年度项目。

人多主意多,一来二去,七嘴八舌,或说重采访或说重编辑或说重思想或说重趣味,几番讨论修补,拟定版面框架如下:每天两个连版,主体部分由一篇主文和一个“新观察”组成。主文或故事或人物或揭秘或对话,体裁不限,鼓励创新,无论白描综述,浑然天成皆可;“新观察”顾名思义,是从新的视角、结合当下现实,解读、观照主文涉及的事件人物,由名家、大家、专家指点迷津,一抒高见,要求文、情、思相得益彰,给人启迪,亦可反思。此外版面还衬以“那时流行”、“温故知新”、“民间记忆”等短章。“那时流行”选择当时趋之若鹜之话语、物件、现象等,发读者思古之幽情,怀过往峥嵘之岁月。“温故知新”通过摘录与当今观念迥异之报章言论,凸显思潮情调之流变,让人恍然隔世,顿生今是昨非之意;“民间记忆”则以刊登日记、文献、手稿、图片为主,重现读者诸君的亲身经历,印证30年岁月的丰富多彩。还有一幅漫画,既为活跃版面,也增视觉元素,或幽默,或寓意,也让本报编辑、美编煞费苦心。

难为这些80后出生的编辑记者,竟也很有大局观念责任意识,知道轻重缓急,孰深孰浅,几度出入图书馆搜集资料拾遗寻宝后,初步排定了一个月的版面选题,涉及时政经济文化生活,倒也五颜六色,蔚为大观,最后选定2008年2月19日为开栏日,因为这天是小平逝世的日子,也是他二次南巡的日子。主稿“小平南巡改变中国”,从深圳一个渔村如今的富足生活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应这位伟人古稀之年奋勇南巡,疾呼思想解放,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丰功伟绩。“新观察”的标题是“思想解放永无穷期”,作者周瑞金即大名鼎鼎的“皇甫平”,文章既是点题,也是开栏声明。

北京不愧为文化之都,有品位有思想的人多,加上大家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日志中国”推出后好评如潮,一时风生水起,有30多家出版社愿意把它整理成书,几轮谈判后,最后选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无他,缘于该社杨瑞雪社长的执著和对《新京报》的谬赞,她亲自带编辑来到新京报社,搞得我受宠若惊,“不合作”三个字是无论如何说不出口的。只是希望这套书的推出还能像5个月前栏目初创时一样,读者依然抱有不读不快的兴致。

序写到此,翻了一下案头的报纸,“日志中国”已出到143期。一份报纸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个专题,在现今中国报业中也算凤毛麟角,更为难得的是,以我们的才疏学浅末学后进,操作这样一个敏感、复杂而重大的题材,竟还能赢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为不易。为此要感谢本报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特别是时事新闻中心的主力编辑记者们,而作为该栏目总负责的王跃春和刘炳路每天运筹调度,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借此也表示谢意。希望《日志中国》不仅能够有始有终,还能为读者留下难忘的回忆。

新京报社社长 总编辑  

2008年8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