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子其人其书(2)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雄,竞争激烈。各诸侯国都在想方设法壮大自己实力,大国希望一统天下,小国也在奋力自保。延揽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孔子以后,由于学术中心下移,民间教育发展,“士”阶层由原来作为官僚秩序的位阶、低等的贵族,而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个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群体,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诸侯,以期主导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同时,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如同高度活跃的火山群,多点喷发,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辉。

《史记》对孟子的游历情况记载非常简略,但《孟子》一书正是孟子游说诸侯和教导诸生的记录,这些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孟子的活动情况。从这些材料来看,孟子的政治活动主要在邹、鲁、齐、滕、宋、魏等国进行。

孟子四十岁以前,主要在家乡聚徒讲学,他出生地邹国的国君也不时向他讨教。《梁惠王下》(2·12)就记录了弱小的邹国在与鲁国发生冲突时的窘境,以及孟子对邹国政治的评论。

邹毕竟是小国,孟子为了实现其理想,很快把目光投向了齐国。据专家考证,孟子首次到齐国是齐威王时,大概是齐威王早期或中期。但由于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用武力征服天下,与孟子反对诸侯兼并战争、推行仁政的主张相去甚远。因此,孟子没有受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齐国。孟子离开齐国时,连齐威王馈赠的“兼金一百”即上等金一百镒①都没有拿,他认为没有缘由而送钱就是收买,而君子是不能被收买的(4·3)。

孟子离开齐国后,来到宋国。宋国是殷人的后裔。年幼的宋君偃有行仁政的愿望,但孟子认为仅有薛居州等少数人的支持远远不够。孟子讲了“一傅众咻”的故事(6·6)。后来,在孟子的支持下,宋国终于开始实行仁政,但在实行中又大打折扣。如什一税等都被延期执行,孟子用“偷鸡贼”从日偷一只改为月偷一只加以讽刺(6·8)。

孟子离开宋国途经齐国封地薛,然后回到邹国。在薛地遭受了绝粮之困,孟子也担心路途有治安问题,接受了薛君赠予的买兵器的钱(4·3)。

在邹期间,遇滕定公去世,滕文公继位。孟子在宋国的时候,滕文公还是世子,他们之间有过交谈,滕文公对孟子深深佩服(5·1)。此时,滕文公派然友向孟子一再征求滕定公丧礼以及国是的意见,孟子推介三年丧制,但滕文公推行时遇到阻力,于是孟子讲述了“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的道理。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吹在草上,草就一定会顺着风的方向倒下。滕文公力排众议,最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5·2)。

孟子在滕文公即位后到了滕国,滕文公待为上宾。滕文公请教的内政外交问题非常广泛。如滕国作为夹在齐、楚之间小国,如何进行外交的问题(2·13);齐国加固薛地的城墙,如何因应的问题(2·14);滕国竭力去服侍大国,还不能避免祸患的问题(2·15);滕文公问为国,孟子讲民事不可缓,较全面地阐述了制民之产、教育、税制、井田制等仁政问题(5·3)。此间,滕国行仁政还吸引了其他学派的学者,孟子与农家学派进行了一场辩论,孟子反对农家“并耕而食”的观点,阐明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4)。滕国是处在大国之间的小国,没有安定感,虽实行仁政,但仍然没有达到孟子的预期。后来,远在千里之外的魏国招贤纳士,孟子离开了滕国。

魏国是与韩、赵“三家分晋”,从春秋时的晋国独立出来的。战国初期,魏文侯广纳贤才、厉行改革,魏国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盛。魏惠王初期,国力仍然很强。魏国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过于靠近国境,易受秦、赵、韩的攻击,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所以,魏又称梁,魏惠王在《孟子》中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魏国在几次大战中惨败,国力迅速衰落。这些战役包括: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同年齐、秦、赵对魏的三面围攻;公元前340年、330年、329年、328年秦魏之战;公元前323年楚魏之战等。其中齐魏马陵之战是重要的转折点: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次年,齐军用孙膑之计,以逐日减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险要地区,齐军万弩齐发,全歼魏军十万,魏将庞涓被迫自杀,魏太子申也被俘杀,魏国从此国势衰落,一蹶不振。公元前321年-前320年前后,梁惠王试图重振国威,“卑辞厚币以招贤者”。时年六十岁左右的孟子,率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来到了魏国。

孟子与梁惠王的交谈具有重要的意义,谈话记录被编排在《孟子》的首卷。内容包括义利观、民本理念、仁政措施、政治责任、贫富差距、仁者无敌等。梁惠王的态度也从傲慢地问“何以利吾国?”(1·1)转变为“寡人愿安承教”(1·4)(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指教)。但是,孟子推行王道的仁政主张,相对于一心富国强兵、急于报仇雪恨的梁惠王来说,毕竟是远水难解近渴。因此,司马迁写道:“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尤其到了公元前319年,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孟子对梁襄王初次见面就没有什么好感(1·6),于是,离开魏国,再到齐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