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齐宣王问:“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是该毁了呢?还是不毁?”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君王的殿堂。王如果想施行王政,那就别毁掉它。”
齐宣王说:“关于王政,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时,种田的纳税九分抽一,做官的俸禄世代继承,关卡集市只检查不收税,沼泽河流可捕鱼不设限,惩治犯罪不会牵连家小。年老无妻子的称为鳏,年老没丈夫的称为寡,年老无子女的叫做独,年幼没父亲的叫做孤。这四种人是天底下是最为穷困而又无依无靠的。周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义,必定先考虑这些人。《诗经 小雅 正月》中说:‘有钱人过得够快活了,可怜那些孤苦的人吧。’”
齐宣王说:“这话说得太好了!”
孟子说:“王真要觉得好,那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贪财。”
孟子回答说:“从前公刘也喜好钱财。《诗经 大雅 公刘》上说:‘堆积又入仓,再把干粮装,灌满囊与橐,安民增国光。拉弓又搭箭,盾斧钺齐上,启程向前方。’因此,居家的贮粮满仓,行军的带足干粮,然后才‘启程向前方’。王假如喜好钱财,就与百姓一同享用,这对称王天下来说,又有什么不好呢?”
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好色。”
孟子说:“从前太王也喜好美色,宠爱他的妃子。《诗经 大雅 绵》上说:‘古公亶父,清晨策马飞驰,沿着河水西岸,来到岐山脚下。便同姜氏女子,一起勘察住处。’那个时候,没有嫁不出去的女人,没有娶不上妻的汉子。王假如喜好美色,就和百姓一同分享,这对称王天下来说,又有什么不好呢?”
【品评】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鳏寡孤独)。
对弱势群体的关照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孟子眼中,周文王是先王中的楷模。在孟子看来,文王的行政原则不外是降低税收(种田的纳税九分抽一、关卡集市只检查不收税),重奖功勋(做官的俸禄世代继承),资源共享(沼泽河流可捕鱼不设限),惩罚有度(惩治犯罪不会牵连家小),还有最重要一条,就是关照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年老无妻子的称为鳏,年老没丈夫的称为寡,年老无子女的叫做独,年幼没父亲的叫做孤。这四种人是天底下最为穷困而又无依无靠的)。特别是周文王发布政令,施行仁义,优先考虑这些弱势人群。应该说,即使在今天,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与百姓同之,(则好色好货)于王何有?
私利如果转变成为公利,在一定意义上就具有了合法性。
齐宣王寻找各种借口婉拒施行仁政,说自己“好货”、“好色”,再加上前面他所说的“好勇”,孔子提出的“君子有三戒”,即“色、斗、得”也就都占全了(《论语 季氏》)。面对这样一招,孟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巧妙地将齐宣王种种毛病,转化为替百姓造福兴利,堵住齐宣王不想行仁政的退路。但既然是以利相诱,必然会与“何必言利”相矛盾,不过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孟子为规劝君王行仁政,真可谓煞费苦心。
【原文】
[2.6]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②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
① 比:及,等到。反:同“返”。
② 士师:古代的司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