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汤放桀:殷商开国之君汤,兴兵讨伐暴虐的夏桀,把他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
② 武王伐纣:商纣王无道,武王兴兵讨伐,纣王大败,自焚而死。
③ 弑(shì):卑杀尊,如臣杀君或子杀父等称为弑。
④ 贼:败坏,伤害。
⑤ 贼:强盗。
⑥ 残:凶恶的人。
⑦ 一夫:即“独夫”。众叛亲离者,残暴无道为民所恨的统治者。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
孟子回答说:“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臣子杀害他的君王,这对吗?”
孟子说:“败坏仁的称为‘贼’,败坏义的称为‘残’。残贼的人称为‘独夫’。只听说杀了独夫商纣,没有听说杀了君王啊。”
【品评】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惩处“独夫民贼”与“弑君”大相径庭。“诛”和“弑”虽一字之差,却极具颠覆性,在价值观上发聩振聋。
桀和纣分别为夏和商的末代君主,均因生活荒淫无度、对内横征暴敛虐待百姓、对外穷兵黩武滥施征伐而众叛亲离,最终被民众唾弃。夏桀被商汤击败,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不久后死在那里(孟子说的是汤放逐桀)。商纣则被武王讨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之战中因将士倒戈、知大势已去而自焚。
“弑”的基本含义是卑杀尊、下杀上,如臣杀君或子杀父等称为弑,为贬义词。桀和纣当初是君王,因此,齐宣王用“弑”。“诛”的基本含义是杀戮,还有惩罚、指责等义,多用为褒义词。孟子认为,桀和纣是残害仁义的“残”、“贼”之人,是“一夫”(独夫民贼),因此用“诛”。用字不同,凸显其价值评价迥然有别。这里,齐宣王本来又是给孟子出一道难题:既然孔子标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固有其序,各尽其职,那么如何看待桀和纣被“弑”?孟子明确指出:对沦为公敌的“独夫”,“弑”无从谈起,是“诛”,是惩处。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这些鲜明的民主性思想在后来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明初朱元璋因惧怕这些思想,又没能废黜《孟子》,于是下令删节《孟子》中具有民主性思想的多达八十五条,搞了个短命的《孟子节文》。思想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原文】
[2.9]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①,则必使工师②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③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④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⑤玉于此,虽万镒⑥,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注释】
① 室:房屋。
② 工师:古代主管百工之官。
③ 斫(zhuó):砍,削。
④ 女:通“汝”,你。
⑤ 璞(pú):含有玉的石头或未雕琢过的玉。
⑥ 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说:“如果建造大的宫室,就一定会派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王就高兴,认为他能担此任。接下来,工匠把木料砍小了,王就生气,认为他不能胜任。人们从小学习某项本领,长大后想加以运用,如果王说:‘把你所学的暂且都扔了吧,就听我的’,那会怎么样呢?假如现在有一块璞玉,即使它价值二十万两,也一定会让玉匠来雕琢它。可一谈到国家的治理,却说:‘把你所学的暂且都扔了吧,就听我的’,这与指导玉匠雕琢玉石又有什么区别呢?”
【品评】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幼而学,壮而行,术业定要有专攻;治国家,凭君位,如同琢玉教玉人。
孟子是一个注重社会分工、提倡专家治国的人。孟子曾明确提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滕文公下》)就是说,士人做官,就好比农夫耕田;士人失去官位,就好比诸侯失掉了国家。但孟子又特别强调:“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当士人困窘时,不会失去义;得意时,不会背离道。困窘时便独善其身;得志时便兼善天下。一般而言,从能工巧匠的具体工作来说,君王基本上能相信专门家,但一谈到治国,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总是自以为是。孟子把这种情况比喻为教玉人治玉。从孟子对齐宣王的这番议论,我们不难看到为“仕”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