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孙丑 下(3)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品评】

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保持独立品格是礼贤下士的前提,善于向属下学习是成就大事的要素。

孔子以后,文士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努力高尚其志,在战乱中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他们往往有德而无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诸侯国的国君和当道者,他们有位而未必有德,常常表现出拥有权利的傲慢。

以德抗位、保持独立品格是孟子作出的选择。齐宣王托病,上朝不积极;孟子也称病,不是你国君想见就能见到的。“不召之臣”字面意思是不易召见的臣子。不易召见只是其外在的表现,而其真正目的是要保持士人的独立品格。孟子的基本依据是:天下公认尊贵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龄和道德。在朝廷上看重的是爵位,在乡里看重的是年龄,辅君治世、管理百姓看重的是道德。国君具有其中之一,哪能因此轻慢其他两个?当代美籍华裔著名哲学家杜维明教授说:“这在专制体制形成的传统社会,乃至在今天的民主社会都很难想象的‘傲慢’,正是孟子以德抗位的风骨所在。”具有独立品格是独立思想意志的保证。没有了独立品格,失去了独立的思想,礼贤下士只能是一句空话、一种表面文章。

善于向属下学习也应该成为成就大事者的一种重要素质。如何礼贤下士、怎样向属下学习?孟子通过历史实例作了说明,尤其是确立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学焉而后臣之”,第一位的是向他学习,把他当臣子放在第二位,就好比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另一条是“欲有谋焉则就之”,真正要有躬身请教的精神,而不是呼来唤去、以位凌德。

【原文】

[4.3]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②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③,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④,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注释】

① 陈臻:孟子的学生。

② 兼金:好金,价值是普通金的两倍以上。一百:指一百镒;一镒为二十两。

③ 赆(jìn):以财物赠行者。

④ 薛:春秋时的薛国此时已归齐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

【译文】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给您上等金一百镒,但您不接受;在宋国,宋君送给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在薛,薛君也送您五十镒,您同样接受了。如果先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今天接受了就是错的;如果今天接受了是对的,那么先前没接受就是错的了。在这二者之间,先生一定占了一头,总有一个是错的吧。”

孟子说:“都是对的。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对远行的人必定会送些盘缠,因此,在告别时说:‘送点钱作盘缠。’我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的时候,我心生戒备,因此,在告别时说:‘听说需要戒备,送点钱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就没什么理由了。没有理由而送钱给我,这就是收买了。哪有君子能用钱收买的呢?”

【品评】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若是真君子,岂能被收买?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是强调正当性问题。君子不能被收买,这是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若是真君子,岂能被收买?心中有了这把尺,该不该拿,当不当官,相关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副嘲讽贪官的对联:“焉有君子而可;譬诸小人而犹。”上联用典就是这句“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下联用典则出于《论语 阳货》“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意思是:若用小人来作比喻,大概就像个钻洞爬墙的盗贼吧?

【原文】

[4.4]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②曰:“子之持戟之士③,一日而三失伍④,则去之⑤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⑥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