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诚意(2)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但是,慎独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虽然知道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应该恪守自己的良知,但要做起来,却需要很大的定力和恒心。独处之时,各种欲望和诱惑就会不停地考验着人的良知,想说平时人多时不便于说的话,想做平时人多时不便于做的事情,甚至是为恶的念头也会跑出来折磨着人的良知。这时,必须即时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去除那些为恶的念头,不让自己的心灵沉沦到欲望和诱惑中去,要时时刻刻告诫自己:“君子必慎其独也!”只有在没有人在身旁监督的时候还能够自觉呈现出更高层次上的“诚意”,才能算得上是儒家所谓的“君子”。

【原文】

小人①闲居②为③不善,无所不至④,见君子而后厌然⑤,揜⑥其不善而著⑦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⑧何益⑨矣?此谓诚于中,形⑩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释】

① 小人:相对于“君子”而言,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

② 闲居: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引申为平时独处。

③ 为:做。

④ 无所不至:没有不到的地方,引申为什么样的坏事都干得出来。

⑤ 厌然:隐蔽、掩藏的样子。厌:读作压,yā,堵塞(sè),掩藏。

⑥ 揜:通掩,读作演,yǎn,掩藏、掩盖。

⑦ 著:使之明显。

⑧ 则:那么。

⑨ 何益: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益:积极作用的意思。

⑩ 形:动词,表现、显露。

【译文】

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可能会做些不道德的事情,甚至会无恶不作。但是,他们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极力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却尽量夸耀自己所做过的那一点极其有限的好事,以此彰显自己的善行。其实,别人看待自己,如同能看到他的心肝肺一样,那么掩盖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因为人心中的所想一定会真实地、完完全全地表露出来,并反映在他的行为中。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

【品评】 

本节承接上一段的“慎其独”,从反面进行了论证,进一步强化说明君子“慎独”的重要性。“闲居”一词,最能说明“诚意”的含义。诚意,本来就是自己本能意念的自然流露。平时独处而没有人监督的时候,行为处事,最能体现自己的本意,无论小人,还是君子,都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仅仅在于:小人独处,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君子独处,则能够“慎”,也就是“慎、思、明、辨”,从而保证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善”的要求。同时,小人“为不善”之后见到君子时候的掩盖行为,则说明了社会中群体道德意识的正当性。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这种群体道德意识的正当性,也说明了社会中每个人内在向善的根源所在。这个根源,在儒家早期的思想家里面,普遍表述为每个个体先天具有的内在的“良知”。这种思想,在孟子那里,被称之为“四端”,也叫做“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后来明朝的王阳明则发展为系统的“良知”学说。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总要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即使是以个人独处时候的所作所为,最终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任何刻意的掩盖,都是徒劳的。俗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况,还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民间谚语。所以,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能够独处时审思明辨,日日修身,把道德变成自己的潜意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