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庸》译注与品评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全文只有三千五百多字,但作为儒家的哲学论文,主要诠释的是人生在世的生活方式及其『合法性』的问题。延续着《大学》中所倡导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中庸》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人生价值的天道来源、天道在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具体展现。换句话说,《中庸》要解决的是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的『转关』问题。

在整篇《中庸》中,按照朱熹的注解本,共分为三十三章。其中第一章明显具有开篇破题的价值,属于『立本』,集中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与源泉,那就是『中和』。此后的三十一章内容,反复引经据典申述『中和』的原则和精神如何应用于人类社会而演变成『中庸之道』,也就是『君子之道』——『时中』: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履行中庸的原则与精神。这中间体现的基本思想,实际上也就是第一段中所强调的『道不离人』的思想。『道不离人』,正是『中庸之道』的内涵。这三十一章属于『显用』,从内容上看明显分为两大部分:从第二章『时中』到第十一章『素隐』,主要论述『大知』,重点在说明『知天道』;第十二章『费隐』到第三十二章『经纶』,主要论述『大行』,重点在说明『行天道』。『行天道』部分又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从第十二章『费隐』到第十九章『达孝』,主要申述天道在人事,而人事又集中表现在『大孝』,重点在说明『齐家』;从第二十章『问政』到第二十六章『无息』,论述天道的作用从修身、齐家扩展到国家,重点说明『治国』;从第二十七章『大哉』到第三十二章『经纶』,进一步论述『明明德于天下』的『至圣』境界——『平天下』,重点说明『为圣』。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状态,先秦儒家叫做『孔颜乐处』,宋明儒学叫做『圣人气象』。这个状态,由于是建立在对于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天道体会、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状态。最后的第三十三章,属于结语,广引《诗经》原文,申述建立在『中和』基础上的『中庸之道』不可思议的效果:修德安民、事和物顺。显然,这最后一章是要在反复论证『大知』、『大行』层层递进的基础上,回应开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神奇妙用!

于此简单说明,可知『中和之道』属于天道;『中庸之道』即君子之道,是在体会天道基础上把天道进一步应用于人生、社会的『人间正道』!所以,儒家精神,『中和之道』不足以充分表达,相反,『中庸之道』才最为贴切。明白了这一点,阅读《中庸》的时候,先前云山雾海的感觉,可能会幻化成云蒸霞蔚的美妙奇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