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将军有一个御赐的九龙杯,你白大哥留了个条儿:明晚三更来取。抚远将军害怕了,立刻调派了八百精兵,把将军府团团围住。到了三更,梆子刚响了一声,九龙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末了,小郭不忘总结陈词:就是他,一个铁骨铮铮的北方汉子,一个不拘小节的世外高人,一个出淤泥而有一点儿染的白面书生,也只有他才能配得上那四个字——盗亦有道。
那神情,那崇敬,那向往,搞得小贝张大嘴巴瞪大眼睛,只能用一声声“哇”来回应。她搞不懂,“你说的这还是我那好吃懒做没脸没皮的白大哥吗?”
当然是。不过,不是作为同事的白展堂,而是作为偶像的白玉汤。
这件事说来很有趣。名声这东西,就好像一个人的“正面”,就像“盗圣”的名头,是拿给别人看的;而私下里“好吃懒做没脸没皮”的样子,是“背面”,是留给自己和熟人的。
所以,当你有机会和一个偶像级人物成为同事,就意味着你有机会从他的正面绕到他的背后,看到的,也许并不那么完美,但一定会是更立体、更真实的人。
因为行业的原因,我时常能接触到一些这样的人。看着他们平日里的闲散模样,再对比一下镜头前端庄的形象,别有一番乐趣。
比如,看惯了A老师面对几千人高谈阔论纵横天下,你也许根本想象不到他整日穿着的是在菜市场买到的短裤,趿拉着的是楼下小卖部10块钱一双的凉鞋,更不敢相信他专门为出国置办的西服领带,据说是在批发市场淘换来的。
比如,在媒体上看到的B女士,一副大气婉约的知性形象,可私下里呢,你压根儿不曾预料,她从来都是用一件羽绒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再加上帽子围巾,不仅看不出相貌,就连年龄也无法揣测。
比如,某位横扫电视讲坛的名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的同事们提起这人,却都是一脸不屑。
比如,一位经常抛头露面的前辈,有天穿了件被染发剂弄得斑斑点点的衣服出现,戏言,路边20块钱染了头发,弄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