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雁门惊魂(4)

轻松幽默侃唐朝1 作者:草军书


李世民当年才十六岁,他应募加入云定兴的军营。李家有子初长成,这个后来成为中华名帝的青年,这个时候一心一意想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建功立业。

云定兴带来的军队只有万把人,这点人要是霸王硬上弓地去和数十倍于己的突厥兵拼刺刀,就跟甩块石头到大海里一样,泛几个皱就没了。比较敌众我寡的形势,李世民向云定兴献上了一条疑兵之计。这条建议主要有两个关键词:虚张声势、敲鼓呐喊。具体操作步骤是白天来白的,夜晚来黑的。白天大张旌旗,使之几十里连绵不断,冒充到处都有部队驻扎,夜里则向一群鼓手大发夜班津贴,让他们到处拼命敲鼓、吹奏号角,让突厥以为大批援军已经到来,即将发起总攻。

始毕可汗这次真的很郁闷,以前自己也和隋军交过手。在他意识里,隋军是年画上的老虎,徒有其表而已。但今次却好像不同以往,几十万军队从八月十三开始攻打这座弹丸小城,到九月十五日,三十多天居然不拔。他在以四十五度角仰望城墙的同时,信心也一同开始动摇。几十万人耗在一个地方吃喝拉撒睡,成本支出太高。本指望能捉住死对头杨广,向大隋索要一笔巨额赎金,没曾想泡汤了,预算很顺利,决算没通过,从投入与产出看,这次投资赤字太大了。

就在这个时候,义成公主给他发来了加急电报:“北部边境告急。” 始毕担心后院的安危,权衡厉害之后急速撤军而去。

看来只要在有男女存在的地方,走夫人路线永远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和隋炀帝被围一样,八百年前,在同一个地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汉高祖刘邦被数十万匈奴大军团团包围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也是在即将崩溃的时刻,汉军设法打通匈奴单于的阏氏(yan zhi音“焉支”,和突厥的“可敦”一样,相当于皇后)后才最终解围。

事实雄辩地证明,老婆是搞定老公的不二人选。枕边风虽小,威力却不小,各位女士读者可参考借鉴两位皇后“驭夫”的葵花宝典,学用结合,必有大成,也算是对喜看历史、爱读本书的女性读者一种回报吧(一般人我不提醒她哦)。

最后唠叨一下关于李世民的那条历史上无数人使用过的疑兵计。

对于这条计谋,包括权威历史学家在内,很多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史官凭空杜撰出来故意往唐太宗脸上贴金的。至于突厥退兵的原因,到底是因为国内事务还是因为隋朝援军威慑(其时援军已到达忻口),亦或得益于李世民的疑兵计,史籍记载也各不相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似乎没有采信有利于唐太宗的说法,对退兵解围的描述语气客观,只有四十三字:“帝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 北边有急。 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始毕解围去。”很明显,这一段字里行间都表示出,退兵只和义成公主以及到达忻口的援军关联,和其它无关。

然而,《新唐书》在《太宗皇帝本纪》中却将疑兵之计作为猛料重磅推出,开头第一段共一百五十五字,用于介绍与疑兵计相关的字数有一百一十四字。文字间明确指出,胡人退去是因为疑兵之故。原文如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 救兵大至矣! 遂引去。”

本书不是搞专业历史学术研究,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两则史料对比抄录是想提醒读者,我们读史时不必只迷信于某一人或某一种说法,因为历史也有双手互搏、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盾的时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