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考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成就好人生。为此,各大学、具体到各专业近年的就业状况应成为志愿填报科学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方案的三种设计思路及其查询路径:(1)根据职业选专业、挑大学;(2)根据专业选大学;(3)根据大学选专业。
1.2.1根据职业规划选专业
很多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仔细考虑到以后的职业问题。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本专业将要从事的职业不适合自己,或者不喜欢将要从事的职业,于是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结果有32%的大学生毕业时被迫选择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2009年麦可思调查)。甚至,还有不少人因长期缺少对职业兴趣的发现和认识,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盲目就业、盲目跳槽,走了很多弯路,也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高考生和家长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做职业规划,而这正是填报志愿时的一个致命误区:挑大学→选专业→选职业。
虽然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都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了选学第二专业或者转学其他专业的途径。但转专业还是存在着种种限制:首先是院系限制,其次是名额限制,再次是成绩限制。
那么,考研的情况又怎样呢?
麦可思公司2009年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了选择读研究生的最主要动机。麦可思研究发现有近1/3的人是出于希望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而读研,多数人仍然不是出于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而读研的。
当初错选大学和专业,以考研“曲线就业”的美梦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偿呢?
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同样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中国大学毕业生扩招是1999年开始,4年后的2003年研究生开始扩招,2006年硕士研究生也开始面临就业困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被读研推迟了三年。因此,切勿把宝押在“转专业”和“考研”上。根据职业目标、结合就业前景来选择专业就是做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即是“选职业→选专业→挑大学”,从高中就开始考虑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再根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并通过比较设有此专业的不同大学的就业情况来选择就业前景较好的大学,然后在大学里根据职业目标的要求准备知识和能力、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进行实习锻炼,等等。
1.2.2选大学就是选就业,选专业就是选职业
职业测评,不可依赖!
近几年来,很多大学都推出了“大学生职业测评”服务系统,通过设定的题目,检验大学生的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以此来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但一纸试卷无法让测试者实际考察真实职业的客观环境,更没有考虑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程度。做职业测评,考察职业环境必须和就业信息配套。
理想定职业?
这种做法如果能够顺利实现,确会让人在工作过程中收获颇丰,并容易产生职业成就感和人生满足感。但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不匹配,以致毕业时找不到就业机会,连起码的就业都实现不了,再远大的理想也只能是空谈。因此,个人理想可以作为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但是,不可以完全以理想来定职业。
爱好定职业?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可以让人专注于所从事的事情,并且容易有所成就。然而,业余兴趣不等于职业兴趣,消费兴趣不等于生产兴趣。并且,兴趣具有易变性,特别是在青春期,有时孩子的兴趣只是一时的感觉,会随着时间很快改变。但是职业却具有稳定性,不可能根据一时的兴趣把工作经常换来换去。因此,职业规划不可以跟着业余兴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