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技大学电信系研究生小吴,本科毕业时曾在国内电信设备生产巨头华为有限公司应聘成功。当年小吴本科毕业时正值中国电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电信设备生产商的大幅扩展以及外资电信巨头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电信人才走俏;一些重点大学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就基本被用人单位签完,名牌大学学生更不在话下。然而,峰回路转,短短三年,当小吴研究生毕业时,再次去华为应聘,却遭到了拒绝。原因很简单,三年之后,随着电信市场的成熟以及高校的扩招,电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需求已大不如前。
无独有偶,南京某知名高校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小马,临近毕业,投出了大量的简历,等待了很久之后,终于接到南京市一所著名中学民办分校的通知,参加该校的语文课试讲。试讲的21位应聘者中有8位是研究生,其他均是本科学历,而该校只招收2名语文老师。招聘的结果是与她前后场试讲的苏州大学本科生接到了录取通知,而她则遭到了拒绝。
从这两个例子看来,继续深造并不一定给我们带来更光辉的前程。其实是否选择读研究生,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规划,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统计分析师,那么硕士研究生学历就是必须跨越的门槛;如果你的专业是物理学、而你也希望今后能够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那么少说也要攻读到博士学历,你积累的学识和研究经历才能够让你走到科学的最前沿……是的,如果你正计划考研,那么是否已经问过自己读研的动机?究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还是对"高学历好就业"心存幻想?
根据麦可思公司2009年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图1-1-1显示了选择读研究生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什么。
图1-1-1中国2008届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最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https://www.mycos.com.cn
在上图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读研者都是从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而读研的,有近一半的人,是出于希望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希望去更好的大学甚至是"随大流"这些动机而读研。
那么,以考研"曲线就业"的美梦是否真的如愿以偿?
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也同样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中国大学扩招是1999年开始,四年后2003年研究生开始扩招,2006届硕士生也开始面临就业困境,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被读研推迟了三年。
从调查报告中不能反映出来的一个读研学生的心理也许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求职,我害怕经受求职的挫折,更害怕社会的复杂,不如逃避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继续做我擅长的、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读书)。
然而,正如上文中的例子,缺少职业规划而选择读研并不是对未来负责任的承担,我们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
"先就业再择业"错在哪?
谁说找到了工作就万事大吉?没有职业方向的就业,面临的烦恼更是多多。
Emma大四求职时采取了"海投"的策略。广撒网还是有收获,在最后拿到的几份Offer中,Emma挑选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吸引她的主要是这份工作的薪资待遇不错,而且还能留在北京。可是经过大半年的工作,Emma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职业,策划、产品推广、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等等因素使得性格文静内向的她时常感到沉重的压力。
其实像Emma这样的情况,看似是"择业",但事实上,并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之上的,于是这种选择就变得盲目了。这其实不能称之为"择业",她更像是在迷茫中"被选择"。而比这种"盲目"更糟糕的是"先就业再择业"。
Jack在毕业前期,一直是以"先择业"为指导方针的,但是因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他又缺乏择业的判断标准,同窗好友、至爱亲朋们七嘴八舌的"高见"搞得他一头雾水。临近毕业,眼看着同学们陆续找到了东家,而自己却高不成低不就,面对父母期盼的眼光,Jack有点急了。这时,正巧有家国有企业对他颇有意向,抱着"先就业再说"的想法,Jack成了某国企市场开拓部的经理助理。但是在工作了一年以后,仍然觉得不适应,整天面对文件和会议,一点工作的激情都激发不起来,这时的Jack很后悔当初没有"先择业,再就业"。
显而易见的,如Emma和Jack般,找到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无法激发工作的热情,于是得不到好的回馈,这更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快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能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多一些了解,对职业多一些认识,或许我们就会对求职多一份把握和自信。明确的职业目标,具体的规划和求职准备,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走进属于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