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往世界之窗(3)

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 作者:(韩)承孝相


我依然记得目睹这一建筑的瞬间不断产生的疑问:疏朗与留白曾是我们的城市所禀赋的美,为什么现在却只见于异国他乡?盲从西方的物质至上说教,沉醉于虚幻的经济增长,结果是杂乱无章地往城市中塞建筑,看不出哪天才会罢手。城市还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吗?一个挤满了形形色色围墙的城市,会是宜人的吗?

那些为未来留出空间的建筑才真正体现了建筑的本质。看到它们,我们应得到此时此刻如何着手的教训。

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1929—1987)

作为哥本哈根出生的丹麦建筑师,曾担任皇家布杂研究院建筑学科主任等职务,相对于设计,在教育界的活动更为广泛。在设计赫尔逊住宅(Hoersholm House,1958)、教堂建筑等小规模作品时,于1983年参加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国际竞赛并获胜,获得了国际声誉。位于从巴黎延伸出的轴线之上的这个立方体建筑,通过清空中间的革新方案,提示了通往未来的方向。但是斯普雷克尔森并未能看到建筑的完成,于1987年去世。之后新凯旋门项目由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继任,在1990年完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