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节:人类从来都没有遗忘

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 作者:陈沛


4.人类从来都没有遗忘

有关遗忘和记忆,我们还需要拥有更多的认识。

在一部阿根廷短篇小说里,小说的主人公富内斯拥有着超常的记忆力。有一次,富内斯向一个外来的朋友借了一本拉丁文书籍和一本词典,仅仅一两天功夫,富内斯就通过这两本刚刚借来的书学会了拉丁文。但是,这样超常的记忆力却使富内斯非常痛苦。因为,在面对具体的生活时,每一个细节和变化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每一个细节中可以观察到的微小变化,甚至每一次他对细节的回忆中周围环境和自己身体的小小变化,富内斯都可以记得毫发不差。于是,富内斯每天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观察、记忆和回忆,以及对回忆的回忆。因为脑力耗尽,他根本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尽管记忆力如此超常,富内斯的思维能力却非常低级,因为他的大脑能力只能记住东西,却不能在各种知识中进行类比联想和归纳总结,甚至连最简单的物品分类也无法进行。

中国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从小出家,在寺庙里修行了几十年。他非常勤奋,可以把所有的藏经阁里的佛教经典全部背下来。然而奇怪的是,老和尚一天一天老下去,修行的级别却永远是刚刚入门的“沙弥”。在佛教的术语中,有所谓“智障”的说法,大致意思是:人的知识装得太多、想法太多,思维反而容易放不开,参不透真正的“玄机”。这个老沙弥,就是有严重的“智障”。

现代中国,有一种对应试教育的极端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与佛家所说的“智障”也颇为相似。本来多读书、多积累前人经验、多学点有用知识,完全没有错,但是,假如学知识走到了极端,脑袋里装了太多无用的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反而会变成“榆木脑袋”,成为“高才低能”的废才。

这些近于寓言的故事,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对于人类知识无止境增长的困惑,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这些有关遗忘与记忆的故事也给了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人也许并不需要记住太多的东西。

这也就是遗忘机制和内隐记忆系统的意义所在。在经过大量研究之后,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存在内隐记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记忆暂时无用,另一方面是太多的忆忆会使人的脑力不堪重负,影响思维能力。所以,遗忘完全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人类能力的缺陷。恰恰相反,遗忘是保护人类智力可以正常发挥的一种生理、心理机制。正因如此,遗忘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心理学原理放大来看。对于单个体的人来说,有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区别,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否也有这样一种可能?——浩如烟海的知识全部是人类创造的,那么,在整体人类的记忆中,这些知识从来就没有被遗忘过。我们之所以遗忘掉某些所谓无用的、无效的、垃圾的知识,只不过是因为它们都封存在人类的内隐记忆中,暂时不用。当我们需要调用的时候,只需要通过某种特殊的方法,解除遗忘机制,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

人类从来就没有遗忘,遗忘是通向记忆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5.一种能力——“搜索”的发现

让我们回到找寻知识迷宫出口的问题吧!似乎已经耽搁太久了。

从心理学对于遗忘和记忆的发现和研究中,人们可以断定,由于人类生产、发现的知识本身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人对于知识的记忆和联想也总是有迹可求、有章可循。因此,在遗忘掉大多数知识之后,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种种隐藏的线索和途径,找回那些丢失了的知识。

同理,对于个人从来就没有掌握的知识,只要它真实存在于人类社会,人们就完全可以通过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生、知识与经历、知识与联想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找到有效知识存在的蛛丝马迹,获得人生问题的解答。

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知识固有的属性,已经为我们走出知识迷宫找到了真正的出路。这条道路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搜索。在这里,“搜索”二字的意义不仅仅是面对互联网的一个工具,也不再是搜索天然存在的道路,而是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机的联系,拓展人类天赋的想像力,创造和发现一条又一条通往知识、通往成功的道路。在这里,搜索是泛化了的知识获取的能力。

中国古代有一个由寓言故事引申出来的著名理论观点:“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意思是,自己钓到鱼之后分给别人,只能让别人吃一餐饱饭;但是,把钓鱼的技术传授给别人,就可以让别人吃一辈子的饱饭。放到现代信息社会的语境里,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做一个后现代式的解构和“误读”,得出另外一种理解——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一句话,“智”比“知”重要。

这也就是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搜索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种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难能可贵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