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竹声蕉影的村落(3)

梅县三村:乡土建筑 作者:陈志华


其他还有些“双合杠”式的小型住宅,单层的或双层的,零星夹在围龙屋之间。最有特色的是塘肚村东北角的“悲庐”,建成于1937年,单层,简洁而精致。这类小型住宅都造得比较晚,有些大型围龙屋的杂屋,也是双合杠式的,如锦和庐的杂屋兼牛棚,双层的,布局、用料和做工都很考究,不下于住宅本身。或许本来并不是杂屋。

三村的大屋都是潘姓的。高田村德馨堂左前方的兰馨堂本属刘姓,后来刘氏式微,刘德川招了潘姓人(八世)入赘为婿,房子便归了潘姓,不过,过年时,门前挂灯笼,一个写“潘”字,一个写“刘”字。刘姓人现在只有在寺前排的刘氏祖祠“刘屋”边上几幢不大的房子。黄姓有一幢“江夏堂”,也不大。濮姓有一座小屋叫“鲁国堂”,住着三四户人家。谢姓在高田村有老祖屋宝树堂、“四横”绳贻楼、“宝树流芳”围龙屋、上谢屋和几座小屋。在塘肚村,姓罗的有一幢小屋,姓温的有一幢小屋和在“沙子尾”的半幢围龙屋,叫“太原堂”。乡民传说,太原堂左膀正对西北面的山口,冬季风硬,所以子息微弱。温姓人家长和潘允彝友善,结拜为异姓兄弟,就把左半边让给了允彝公。后来,潘家人在北面山口造了一道坝,风水就变好了。至今,祖堂里供着温、潘两姓的神牌,下堂屋没有明间和大门,中段断开,大约是两姓分屋的缘故。命运类似的还有“崇德楼”,本属李姓人家,潘氏兴旺后,姓李的在塘肚呆不下去了,把房子让给潘姓(八世),但上堂中央仍供奉李姓祖牌,潘姓的祖牌供奉在上堂左侧。

大大小小的房子,只要是住人的而不是杂屋,便都有名称。名称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最老的,以风水“喝形”命名,如寺前排老祖屋就叫“猫形”,塘肚潘伸公(前溪公)祖屋叫“牛形”,品一公和允彝公合建的围龙屋叫“出水莲”,这种名称反映出风水术在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影响。稍晚一点的,或以房派关系命名,如寺前排和塘肚都有“上新屋”和“下新屋”,或以所在的小地名命名,如寺前排的“上窝”、“下窝”、“蕉园下”,塘肚的“神子窝”、“沙子尾”、“乌石下”等等,这种名称最富有泥土气息。因为大型围龙屋的祖堂起着房派小宗祠或香火堂的作用,所以,有些围龙屋便称为“祠”,如品一公祠,允彝公祠等等。到清代末年,第一代华侨造的房子,称为某某堂,如德馨堂、南华堂、燕贻堂等,它们标榜传统的风雅的书卷气。下一代的华侨,则把他们的新房子叫做“庐”,如东华庐、庆云庐、宇安庐、鸿玉庐、弘毅庐等等,南华堂也改称为南华庐,并且在大门上挂匾。这说明,他们把这些房子当作他们老年退养之所,而不是风华正茂时的住宅。但是,名称还是很传统的。最后的,也是最“洋风”的几幢两层和两层以上的华侨屋,则叫“焕云楼”、“绳贻楼”、“承德楼”。直称为楼,可见楼房在当时是很不一般的可以炫耀的一种房屋,虽则离住宅的文化传统很远了。江夏堂、太原堂、鲁国堂,都比较早,是以姓氏郡望为名的,分别属黄、温、濮诸姓。塘肚的一幢叫“乌石下”的潘姓围龙屋,挂匾为“荥阳堂”,这是潘姓的郡望。谢姓在高田村的祖屋叫“宝树堂”,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宝树”便是“玉树”。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现在,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共有房屋将近100幢,大致是:寺前排30幢,高田28幢,塘肚40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