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案例解析之三(1)

品牌战 作者:李光斗


案例解析之三 中国联通:品牌战略模糊

联通十年,难以突破成长的瓶颈,首先在于品牌战略的缺失。

——李光斗

回眸中国联通的发展史,联通品牌走过了概念模糊的十年,详察其因,虽然有某些特定历史的客观原因所致,但更多的应该归结为联通自身品牌战略的模糊。品牌战略规划要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营销传播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产。建立在策略与创意基础上的广告能够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广告效果也会更加明显。品牌战略决定企业在商场中的位置,制定品牌战略目的在于将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而中国联通的GSM130品牌规划明显处于劣势,CDMA133在品牌塑造上也不尽如人意。从联通发展多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可能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致,其品牌没有一以贯之,但追其根源,还是缺乏品牌系统科学的规划。例如,当初GSM130上市后就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如意通”姗姗来迟,却是当时惟一的全国性推广品牌。等到了CDMA商用后,本以为可以走高端品牌路线,但在市场推广受阻后,又不得不以低价位策略再一次催化市场,出现了CDMA高端定位、低端营销的怪现状,品牌形象定位又一次大打折扣,各个地区在品牌诉求点上也不很明确,缺乏统一的品牌战略规划。

十年风雨,联通品牌战略模糊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年代,它克服种种困难,边组建、边建设、边发展。一年后,GSM网在京、津、沪、穗四个城市率先建成并开通,动摇了移动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垄断地位,建立了国家第二个公用移动通信网。1999年重组后,联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建成并开通CDMA网络,随后迅速发展壮大,联通实现境内外上市、发展成为拥有838亿元净资产、2 050亿元总资产,拥有世界上第二大CDMA用户群、第三大移动电话用户群的国内电信市场竞争主体之一。这十年,联通历经风雨,作为一个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的新兴移动电信运营商,它推动了电信改革,并力图破除垄断。中国联通在我国移动通信业辉煌发展的这十年里,其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品牌战略上一直是处于模糊状态,模糊的品牌概念也伴随联通走过了模糊的十年。

互联互通——延期兑现的品牌承诺

正如人们不喜欢言行不一的人一样,消费者也不会喜欢言行不一的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是一种感知与承诺,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标志,而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表现。同时,品牌还凝结着企业的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所以,品牌必须给予消费者一个承诺,这种承诺需要规划、筛选与精炼,体现出品牌的核心价值,抢占消费者心智资源。在精炼总结出品牌承诺之后,必须把承诺不折不扣地付诸实施。因为品牌承诺的准确性和诚意比它的形式更为重要。

例如,海尔在制定品牌承诺体系时,就充分进行了品牌规划。与同城的海信相比,在某些品类上,海尔并不占太多的质量优势。于是它扬长避短,“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就成为海尔最重要的品牌承诺。为充分体现、兑现这一品牌承诺,从1994年海尔推出“星级服务”以来,其在品牌战略上表现出了非凡定力与坚持力,在全国建立了33个电话服务中心,10 000多个售后网点以及“海尔服务网”。为了塑造海尔星级服务的形象,海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容忍微小的质量缺陷。通过海尔服务人员上门自带鞋套、不喝用户一杯水、无尘安装空调等一次次品牌体验,海尔的品牌承诺得以全面甚至超额兑现。用户满意度逐渐提升,品牌内涵日益丰富。

反观中国联通起初的市场策略则是扬短避长,犯了品牌建设的忌讳,未经系统的品牌规划,就提出无法即时兑现的品牌承诺。联通在成立之初就树起大旗,把“互联互通”作为企业的神圣目标,不断传达给大众及消费者。然而“互联互通”一直是联通的软肋。从网络的建设来看,联通在成立初期明显呈现“先天不足”的局面。在手机互发短信方面,一直遭到移动的打压,直到2000年底才实现信息互传。另外,网络覆盖也是联通的一大痼疾,通过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调查可以发现,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严重影响了联通的品牌形象。在现有用户中,有意转网的用户高达50%以上,其中联通用户转网的主要原因正是网络质量有缺憾,覆盖范围不广。从GSM网络资源来看,“互联”则以,“互通”怕是不易做到。在产品品质、包装设计、广告、渠道形象、终端展示、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消费者感知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如果品牌承诺都能兑现,就意味着为品牌价值的积累做加法;反之,如果无法兑现品牌承诺,每一次消费者的质疑就都意味着为品牌价值的积累做减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