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栅栏:正阳门下第一街(1)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大栅栏:正阳门下第一街

大栅栏,北京无人不知的地方,即使在外地以至国外,这儿也是个名声显赫的要处。北京人去某个地方,如果带着点游玩的意思,会说成“逛”,譬如“逛大栅栏”。

如今,北京人自己已很少逛大栅栏了。但大栅栏在北京以外的人们那里,仍是一个带有向往色彩的地方。(图1大栅栏)

从正阳门往南走,只要站在谦祥益绸缎庄门口向珠宝市胡同里一望,你就会觉得,眼前满街的人群就只有“摩肩接踵”这四个字可以形容。珠宝市,这个大栅栏东口往北的第一条纵向的小胡同,这个当年曾因珠宝商云集而得名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整个大栅栏地区人气最旺的商街。胡同两侧,全是挨挨挤挤的商摊,箱包、衣服、旅游品,以多样和廉价吸引着到北京来的旅游观光者,冬夏不辍。

其实,整个大栅栏都应该是这样。

珠宝市的人气,为整个大栅栏商区保留着希望。

大栅栏对于北京来说,意义应非止一端,而决不仅仅限于商业。应该说,整个北京的历史格局,政治的、经济的、人文的和地理的,都曾与这里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栅栏属于前门商区,它与鲜鱼口同时崛起,但延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这里繁荣了570多年。

名字中既然有“栅栏”之说,实际上当初也确有栅栏。北京旧时几乎凡胡同口都有栅栏,打明朝起就开始有此设置。1644年,清兵入关后,为加强治安,更加强了栅栏管理,昼开夜闭,并实行宵禁。到乾隆年间,北京已有1746处栅栏,整个京城,可谓栅栏林立。大栅栏在以往称廊房四条,因为是条繁华商街,所以制做的栅栏也就比别处的更为壮观一些,久之竟成了这儿的一个特征,人们逐渐用“逛大栅栏”替代了“逛廊房四条”。

大栅栏的“栅栏”焚毁于1900年的庚子之变,后来又改制成铁栅栏。如今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象征性的一个铁门楣了,也挺好看。

一个繁华商区的背后是要有一个巨大的产业支撑的,支撑大栅栏持久繁荣的,除外埠商货外,更多地是依靠京城手工业、运输业和加工业这又与劳动阶层聚集的整个北京南城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生息之地,至少一半北京人,直接或间接地受了大栅栏以及周围其他商街的惠泽。

商业之外,娱乐业、旅店业和服务业也是大栅栏持久繁荣的重要因素。那里曾经是北京戏园、旅店、饭庄、妓院最集中的地方,能为人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大栅栏是北京老字号最集中的地区,很多名店都是天下闻名的,同仁堂药铺(图2同仁堂门口)、瑞蚨祥绸布店、张一元茶庄、六必居酱菜园等都是显例。街北的庆乐戏园、同乐电影院、前门小剧场,街南的大观楼电影院,东口六必居旁边的中和戏院,都是最好的娱乐去处,在那里可以听戏曲界最著名的演员演唱的大戏、看最新上映的国内外电影。这些娱乐场所,大都历史悠久,甚至有200年的沿革,是清代传下来的。现在仍在演出传统节目的前门小剧场,旧时叫广德楼,创建于清朝中叶,当年斌庆社科班在此长期演出,是名武生李万春的发迹之地。(图3大观楼)

与戏界有联系的还有天蕙斋鼻烟铺。以前,它在大栅栏东口路南直到“文革”中还营业,只不过卖的是烤烟叶子,而当初是专门经营鼻烟的。近年它的独立门脸让出了,自己搬到街北一家综合商店里,成为一个专营柜台,除烟卷外,还有各种口味的新式鼻烟,这在北京是独一份。鼻烟在清代最流行,来天蕙斋鼻烟铺的顾客来自各地,戏界人士则是他特有的老顾客,每天都有不少名角到这儿盘桓,成为这里的“一景”。(图4天蕙斎招牌)

1905年,经历了戊戌变法和庚子之变的清政府,已感到一成不变是不行的了,必须推行新政、鼓励工商,便由商部主持,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工业品为主,同时附设劝业场,销售国货商品,张扬“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规定私人可以在此租地设摊,只许卖国货,不许卖洋货。辛亥革命后,改称“劝业场”。

最初的北京劝业场多灾多难,几年间接连失火,现存建筑是1923年留下的。它完全按哥特式打造,在一片南北向狭长地块上建成,内外都非常美观,是北京保存至今唯一的一座古典西式商厦。外观四层,内部实为三层,另有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加钢屋架,是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它的南门在廊房头条,气宇轩昂,北门则在正阳门西河沿,虽然地方狭窄,但设计精巧,采用了爱奥尼柱、花瓶栏杆阳台、圆拱形山花等西式古典装饰元素,远远看去,就非常夺目。它与路北的几家银行先后建成而又相互呼应,形成西河沿一道魅力非凡的景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