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同中的鲁迅(1)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胡同中的鲁迅

北京的胡同里,记着真实的鲁迅。

菜市口:发出呐喊的小屋

我曾在菜市口工作近10年,贯穿20世纪整个90年代。我所供职的那家报社,在铁门胡同南口,即戊戌六君子的成仁之地,旁边,是以卖黄金首饰出名的菜市口百货商场,而对面,也就是骡马市大街路南的五金电器批发商店,便是先生第一次到北京来时所居住的第一个地方。

当初,那里是长发旅店。

打开《鲁迅日记》,其中就提到这里:“五月五日上午十一时舟抵天津。下午三时半车发,途中弥漫黄土,间有草木,无可观览。约七时抵北京,宿长发店。夜至山会邑馆访许铭伯先生,得《越中先贤祠目》一册。”

鲁迅在这里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便移居山会邑馆了,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半的时间(1912年5月6日——1919年11月28日)。

“山会邑馆”即人们习称的绍兴会馆,旧时有匾,上书“绍兴县馆”。之所以称“县馆”,是因为清末撤掉府一级建置,山阴、会稽合为一县,称绍兴。绍兴会馆也在菜市口地区,从菜市口稍往西,路南一条胡同,称南半截胡同,会馆就在里面路西,离谭嗣同的“莽苍苍斋”几步之遥。(图1“绍兴会馆”)

绍兴会馆的大门仍是老样子,原汁原味,匾是没有了。据说那匾是鲁迅之父的朋友魏龙藏所题,在《鲁迅全集》的照片中还可看到那几个厚重的。院子的格局还看得出来,已住成大杂院,生活气息特浓。刚进大门的时候,一眼看到对面一段老墙,墙面斑驳,正是盛夏,砖缝和灰皮浸润水气之后的那种味道,横生一种苍然。

院子不小。但过道、窗前,都加盖了小厨房。有的不是厨房,正式住人。从一小段湿漉漉的老墙前面走过,拐弯向西一直走,就看到南侧一个“院中院”,便是鲁迅当年住过的补树书屋了。(图2见过鲁迅的老墙)

当初的补树书屋,是西房四间,第二间开风门,堂屋两侧有木隔扇,花窗糊纸,南面一间卧室,鲁迅所用,北面是一个相联的两间。北方人管这种格局叫“三破四”。后来,周作人也来北京,鲁迅便搬到北侧的屋子里去了。

鲁迅在这里住下的第一天,是从遭遇突袭骚扰开始的,有日记为证:“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蜰虫三四十,乃卧桌上以避之。”蜰虫即北京人所说的臭虫,比黄豆略小一些,白天藏在床板木缝之间,专在夜间出来吸人血,喜黑暗,见灯光则四下奔跑。北京旧时几乎家家都有,极难除尽,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敌敌畏的普遍使用,这恼人的臭虫才逐渐稀少。

鲁迅在绍兴会馆一住就是九年。在这儿的时候,他正在教育部作佥事,除去星期日,每天要到宣武门内的民国政府教育部上班。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所说的S门,就是他每每路过的宣武门。在那条街以及附近的一些胡同里,不少地方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

如今这个“院中院”是整个会馆里居住最拥挤的地方,大格局未变,但已很难按鲁迅日记所述分辨出具体布局,增建的小厨房北房和西房住了不少外地在京做小生意的妇女,其它房子住着居民。居民们都很健谈,他们见过不少在这里寻访鲁迅故居的人,安坐家中,便可以见多识广了。他们说,前不久浙江省长还来过,有意将整个院子买下来按原样整修,请居民搬到新楼去住。

能否实现,也未可知。(图3.会馆穿堂门里的余晖)

琉璃厂:逛摊的鲁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