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养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贯彻(1)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 作者:林格


晏婴有言:“和氏之璧,井里璞耳;良工修之,则成国宝。”孩子也如同一块璞玉,需要精雕细琢。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养成好习惯,孩子才能成为宝玉。那么,父母在家庭中应该如何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自己变成雕琢宝玉的良工之一呢?

一、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从生下来开始,就具有和成年人相同的独立人格。在养成教育中,教育者是否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影响着这一教育的成败。

1. 孩子是主人不是奴隶

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常常要求甚至命令孩子做这做那,或者不准甚至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孩子俨然是一个“小奴隶”。这样,孩子表面上看很听父母的话,实际上隐患多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而仅仅是因为惧怕父母的权威甚至是为了讨好父母而不得已去做的。

孩子不是习惯的奴隶,而是习惯的主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和成年人平等的独立人格。既然是要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在养成教育中,孩子就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所以,父母要从内心深处明确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如此,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不能取而代之。

2. 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能力是巨大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形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从而使自身变得更为强大和美好。但是,很多父母出于种种原因,比如觉得孩子太小就事事替孩子包办,这样做实际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具体怎么做呢?父母要尝试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孩子的缺点,相信他能够做得很好,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等一等,不要急于出手帮忙,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空间;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要等一等,不要急于作出评价,给孩子反思和改正错误的空间。总之,就是要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多作决定。

3. 深入了解孩子,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习惯

俗话说“吃草的骆驼莫喂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孩子不能用相同的方式来培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父母首先要多观察、发现、熟悉并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确定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二、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榜样。父母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怎么样,孩子也会学着怎么样。

1. 言传

父母常常以言教为首选,但他们似乎又有着“言教不当”的通病,即他们说话孩子不愿意听甚至根本就不听,有的孩子抵触情绪还很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上海市教育专家缪仁贤对父母与孩子谈话中存在的弊病所进行的分类。

① 漫话

父母谈话内容不明确,往往信口开河,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语不中的,话不切题。结果,杂七杂八漫话三千,子女听了不得要领,感到迷茫。

② 老话

父母谈话习惯于老一套,老生常谈,老强调重复。结果,子女听得耳朵生茧子,只当“耳旁风”。

③ 大话

父母谈话喜欢高谈阔论,用大话说教,即使细小琐事,也是小题大做,上升到“理论”。子女往往充耳不闻,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④ 空话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缺乏针对性,表扬言不由衷,批评没有依据,说理空洞无物。子女听了生厌,效果自然是隔靴搔痒。

⑤ 训话

父母脾气暴躁,以权威的长辈姿势,居高临下,不顾孩子的自尊,主观武断,盛气凌人,声色俱厉,我讲你听,不准还嘴,生硬训诫子女,甚至专揭子女短处,常算子女旧账。子女心理紧张,如同“受审”害怕父母,或是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或是压抑心扉,自卑孤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