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并不甘心作池中物,”灌婴说,“有一次,他在咸阳服徭役,正巧碰到秦始皇出巡天下。他见了那一派壮伟景象,不禁赞叹说:‘大丈夫应当像这个样子啊!”这说明他的理想已经升华,不再满足于一个小小亭长的地位,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立刻走上历史的竞技场,用拼死的奋斗去猎取耀眼的皇帝宝座。“
“通过你的介绍,我对刘邦这个人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韩信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他虽是一个无赖,却有抱负和理想,而且性格坚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打退堂鼓。他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物,并且不乏幽默感,将来一定有许多人愿意追随他。他真是一个成功的胚子,王者的继承人。我有心追随他干一番事业。”韩信说到这里,自言自语起来,“遗憾的是,我没有姜太公那样的幸运,刘邦不会来淮河岸边寻访我。我在淮河边钓了这么久的鱼,除了漂母施舍我几顿饭外,谁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唉,我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姜尚,何时才能遇见周文王这样的明君啊!”
韩信受了灌婴这些商人的影响,也向伯父韩掌柜借了些本钱,往黄河下游去做丝绸生意。
在一处常有盗匪出没的客栈里,韩信遇见几个侥幸逃脱秦国追捕的六国贵族,一个个蓬头垢面,头发和胡须老长,当年的贵族威风,一扫而光。大家围著一堆篝火,回忆往事:一个衣不蔽体的齐国贵族说:“我的家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登莱地区,那儿盛产柞蚕绸,经济富饶,是古代纪国的所在地。后来,纪国被齐国吞并,这么一来,齐国兼有渔、盐、丝绸之利,富甲天下,经济力量超过秦国,国土纵横数千里,带甲的军士有数百万。战国后期,如果齐国能联合其他五国,协力攻秦,秦国就难以吞并六国,但齐国和其他五国不团结,都争相西向事秦。五国之间又互相攻伐。秦国首先攻击的是三晋(韩、魏、赵)、燕、楚五国,齐国偏安一隅,四十余年没有兵灾。齐国的末代君王田建麻痹大意,以为秦国鞭长莫及,不会攻打齐国。他不修战备,不出兵帮助五国抵抗强大的秦国。”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声,不再言语。
一个赵国贵族接下他的话头说:“正是这样!齐王建五年(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急攻赵国,赵国向齐国借粮,齐国不答应。齐国谋臣周子是我们赵国的盟友,他向齐王建议说:’我们最好答应赵国的要求,输送粮食援救赵国。假如我们不援救赵国,赵国就战胜不了秦兵,它的处境就危险了。要知道赵国对齐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齿与唇一样,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祸患就到了齐国。拯救危急的赵国,是高尚的义举,齐国援赵,打败强大的秦兵,一定在诸侯中大显威名。如果不致力于这些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却斤斤计较于爱惜粮食,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十分短视的举措。‘齐王建不采纳这个建议,不供应我们赵国一粒粮食,不派一兵一卒去援救我们。结果,秦兵将赵国四十五万精兵层层围困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昭王亲自到前方督战,并征发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往长平,阻绝赵国的救兵和粮食。被围的赵军绝粮四十六天,开始杀战马充饥,然后捕捉老鼠、麻雀等小动物煮食,直到掘草根,吃皮带,甚至到了相互杀食的地步。赵军主将赵括把军队分成四路组织多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他自己则在最后一次突围中奋力作战,中箭落马被秦军杀死。我们赵国这支饥饿至极、不堪一击的四十余万大军,至此群龙无首,土崩瓦解,全部投降。秦军主将白起怕赵兵寻机会反抗,把饿坏了的四十余万人一起在长平坑死,惨无人道已极,只放走其中年少的二百四十人回家报信。这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也是最残酷的一次大战争。从此我们赵国精锐丧尽,一蹶不振,再也敌不过秦国了。”
一位魏国的贵族补充说:“齐王建七年(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仍不援救,幸得我们魏国的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击破秦军,邯郸才得暂时保全。”
另一位拄拐杖的齐国贵族感叹说:“可是以后的形势,对我们齐国来说,越来越危险了。”
一位名叫姬鹏的周王室后裔说:“齐王建十六年(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由于我们东周的国君与诸侯谋伐秦,秦国灭掉了东周,长达八百年的周朝从此灭亡。”
那个衣衫褴褛的齐国贵族又开口了:“齐王建二十三年(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国设置了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这么一来,秦国的领土就和齐国直接相连了,秦、齐之间再也没有了缓冲区。”
一个瞎了眼的楚国贵族回忆说:“齐王建二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各国诸侯担心秦国攻伐邻国的战争,无休无止,决定合从以伐秦,我们楚国的王为从长,楚公子春申君当总司令,赵、魏、韩、卫等国都派兵参加,但齐国和燕国没有出兵。五国的军队开始夺取了秦国的寿陵郡,攻至函谷关。秦国主力部队从关中出击,五国诸侯合从的军队都战败逃走。一场轰轰烈烈的联兵抗秦战争彻底失败了,我的眼睛就是在那次战争中被箭射瞎的。如果齐国的数百万军队参加的话,战争也许不会获得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