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 言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节选) 作者:林格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中国的博士曾对德国的酒鬼做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在德国即使是一个喝醉了的酒鬼,也不会随地乱扔酒瓶;而是摇摇晃晃,为手里的空酒瓶子寻找垃圾箱;找到后还会努力定定神,仔细看一下垃圾分类,再把瓶子放进去……这就是典型的习惯行为。

德国人以认真闻名世界,可能正是因为细节的养成所致。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曾对习惯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好比爱逛街的女人看见商场就产生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就想赶紧去逛,不让她逛,她心里就会难受。

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引导和要求学生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孩子就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怎样举一反三,怎样从小处着手,是最重要的问题。这12个习惯的提出,参考了由孙云晓教授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课题的系列成果,还参考了由关鸿羽教授撰写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关于习惯内容的分析与选择方面的内容。这里的任何一个习惯都渗透了多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很多几乎可以成为一所学校的校训,或者孩子的座右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文字整理工作由我的学术助理吴贤春协助完成。另外,为了使之更加具有可读性,特邀请贾洪涛老师创作了“主题延伸阅读”。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家庭、学校、学生合作互动,完成学习、训练、评价一体化的科学操作规程,按照对比表格来实现,简单易行,举一反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训练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习惯进行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是12个重要习惯的序列化训练方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