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讲 技术与艺术(2)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 作者:尉陈


……

沈福煦教授的这段文字(经我增删过)为我们列举了建筑物受破坏的几种可能性,除这些以外,我想着重谈一下“建筑物的头号敌人” —— 地震。

所谓地震,是指地球内部介质发生急剧破裂时所引起的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分震级(M),震级是用来表征地震大小强弱程度的一种量度,一般以地震仪测定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之多少来确定。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震级标准为“里氏分级表”,照此标准,地震按其强弱程度可分为9个等级[. 按震级的大小,可将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震级小于3级者属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者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者为中强震;而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者则属强震。]。而不同震级的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而且,即便是同一次地震(震级当然只有一个),对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也不尽相同,这就好比一颗炸弹引爆后,近处和远处的受破坏程度肯定存在差异,道理是一样的。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 地震烈度[. 参见https://baike.baidu.com/view/781.htm。]。其中最轻的是1度,建筑、地表等均无损坏,人亦察觉不到,仅仪器才测得出;4度,建筑的门窗及吊顶有轻微响动,悬挂物摇晃,室内的人有感,但建筑结构与地表等均无损坏;5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六畜慌乱,门窗作响,建筑表面始现裂纹;6度,人已站立不稳,器皿翻落,六畜奔逃,陋室损坏,路基塌方;8度,建筑物普遍损坏,陋室开始倒塌,地表出现裂缝,地下管道破裂;11度,建筑物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解,地表出现巨大变化;到了最高的12度,则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且通常伴随山崩或海啸,动植物面临灭顶之灾。

至于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我们仍可借用炸弹的比喻来说明,震级就好比是炸弹的炸药量,而烈度则好比是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例如,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这里所谓的7.8级,是表示其强度,即震级,而此次强震的震中(唐山市)烈度为11度,周边的天津市烈度为8度,北京市烈度为6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就只有4~5度了。

以上是我们对地震的简单介绍。要知道,如同刮风下雨一样,地震也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其对建筑物破坏力之强,除人以外世上无出其右,因此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现在,对于包括地震在内的建筑受破坏的各种可能性我们已有了初步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呢?这就需要从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入手来解决。

所谓“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说白了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房屋用什么建造(材料)的问题,另一个是怎样建造(结构和施工技术)的问题。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一谈。

A. 建筑材料

上古时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先民都是采用木材或泥土建造他们最早的房屋。中国古人便称建筑为“土木”的原因。这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也许属于必然的选择,到了后来,除中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仍对木材情有独钟以外,各民族最普遍采用的是石材。

石材与木料都是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而存在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人类发明了砖,如《圣经》中记载的巴别塔即是由砖砌成的。千万不要小看了砖,要知道,在钢筋水泥预制构件出现以前,它可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建筑物坚固耐久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所用材料的物理性能。对比东西方的建筑史我们会发现,石头砌就的西方古代建筑留存下大量的实物遗址来,如不列颠的巨石阵,古埃及的金字塔、阿蒙神庙,古希腊的各种神庙、剧场,罗马帝国的万神庙、斗兽场、浴场,西欧各地的中世纪天主堂等等,无不笑傲沧桑;而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如秦汉时期的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却都早已不复存在了,诚如元人张养浩在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