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自我之歌(4)

选择的艺术 作者:(美)席娜·伊加尔


人们有权对与自己的人生有关的一切作出选择,这一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在大众文化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就创作了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刘易斯在他的《大街》(Main Street)等作品中尖锐地批判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小镇生活的保守与空虚。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卡罗尔·肯尼科特(Carol Kennicott)随丈夫从圣保罗市回到他的故乡明尼苏达州的格佛草原镇定居。生性自由、思想有深度的卡罗尔发现小镇的生活保守沉闷、令人窒息,并且她认为正因如此,很多和她一样的人才永远地逃离了小镇生活。

卡罗尔认定,人们离开小镇并不是因为它有些土里土气,比土里土气要糟糕得多。

小镇生活因循守旧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人们说话做事都死气沉沉的,整天心里想的就是保住面子不丢脸。死寂中弥漫着逝者的沾沾自喜,仿佛在嘲讽活人们走来走去难消停。唯一尊奉的美德就是顽固不化,在这里幸福是被禁止的,人们给自己戴上了奴役的枷锁,而且套死了不肯放开。单调乏味已经成了这里的神祉。

面目模糊的人们吞下无味的食物,饭后脱掉外套,头脑空空地坐进布满愚蠢装饰花纹的摇椅,听着广播中播放的呆板音乐,机械地谈论着福特汽车厂的卓越超群,并且自诩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刘易斯笔下的格佛草原镇是美国千千万万小镇的一个缩影,他通过描写卡罗尔在镇上的艰难经历,突显了在一个抹杀个性表达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要获得个性独立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挣扎。虽然卡罗尔看不起镇上的居民,但这并不影响她对小镇生活评价的正确性。直到今天,卡罗尔和刘易斯或许还会被某些人贬为“东海岸自由媒介精英”的代表,这只能说明即使我们使用的措辞发生了变化,当时社会存在的许多矛盾冲突现今依然存在。

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机械化”生活令很多人不满,于是出现了查理·卓别林在其1936年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对现实的讽刺。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的经典银幕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是一家工厂的工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在这家工厂里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流浪汉按照指示站在快速运转的流水生产线旁,在一个特定位置上为出品的机器拧上螺丝,而且机器经过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他的手已经对这种规定动作形成了惯性,即使不在生产线上,他遇到任何有点像螺丝的东西都忍不住要去拧一把,周围人的鼻子和身上的纽扣可就遭了殃。在工厂的时候,流浪汉连吃饭都要受到监管;为了提高效率,他必须吃“喂食机”喂给他的一叉叉牛排,从一个自动旋转的玉米棒上啃玉米。这部电影最着名的场景是,流浪汉再也受不了自己的工作,干脆躺在了传送带上,被拖进了工厂的巨大机械体中。他的身体随着转动的齿轮和机轮滑动,真的变成了工厂设备上的一个齿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