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就是粗放型增长战略,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经济和以消耗资源为主体的浪费经济。20世纪50年代,我们学前苏联,走的是低就业、低消费、高消耗、自我封闭的重工业模式。然而,这个模式显然并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再加上政治动荡,走了一段就走不下去了,也因此使我们延误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80年代,我们又学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过分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却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25年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
在这种战略“短板”思维惯性的冲击下,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企业为获得经济快速增长,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高效,不仅耗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而且经济在一场不惜体力的百米冲刺之后疲惫而无奈地停顿下来,使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在资源环境的制约下,陷入百病纠结的窘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协调均衡。但是,时至今日,对一些企业领导来说,科学发展观并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正确的政绩观还只是纸上谈兵,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依然大行其道。有的还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不放,不顾当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哪个项目来钱快上哪个,哪个项目利税大保哪个,为了眼前的局部经济利益,“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环保;有的甚至提出“宁要呛死、不要饿死”的荒谬理论,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终极目标甩在一边,把群众健康置于脑后。有的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保护出发,在环境保护上“雷声大、雨点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有的地方政府甚至阳奉阴违,出台阻碍环保执法的土政策,为污染企业大开绿灯,不惜充当这类企业的保护伞。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耗费资源换取的繁荣只是表面的、虚弱的,是推迟了执行的灾难。“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再保护”的发展老路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走不通的,一些地方和企业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但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而且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控制杠杆”。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等内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在这方面,国家会采取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环境标准加大企业的环境成本,也会出台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中国的国情需要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国际大潮流也迫使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社会责任更要求企业走绿色道路。
今后15年,既是我国企业实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严峻挑战期,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我国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自主创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主体,但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是企业管理的“短板”。因此,企业要从实现经济转型、缓解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摆在企业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企业在生产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约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为重点,突出企业核心生存力,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打造集约效益型、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安全型、人际和谐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