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企业都把“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作为自己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重要手段。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IBM:“没有任何企业会这样对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探究IBM成功的原因,关心和积极帮助员工的个人成长,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是其成功的真正奥秘。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与公司共同成长是员工的最高追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关注自己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就是关注企业本身的成长与发展。
人文生态环境是一定条件下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工作环境、物质条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因子。人文生态环境的生成是一定的事物发展规律运行的产物。只有认识、把握这种规律,才能使该环境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变化。一个企业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生存能力才能完全释放,特别是在变革过程中的企业需要解决大量组织冲突问题,和谐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后者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谐是企业人文生态的最高境界。有了和谐,企业就能与员工一起成长;有了和谐,企业就能与竞争对手共同繁荣。
尽管帕累托(20/80)法则指出一个企业20%的员工创造出80%的效益,但对企业而言不能只关注那20%的优秀人才,而是应该关注所有员工的利益。如果一个企业只对那些他们认为的绩效好的或最有效率的员工呵护有加,而不关心其他员工的话,那其他80%的员工就不能专注于工作,企业就注定要失去动力和活力,使生产效率下降。此外,企业也放弃了将80%的员工中有潜力的提升到20%中去的机会。像思科这样的企业,他们常常告诉其员工:“你们此时正处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时代,这次变革是革命性的,而你们就处在变革之中,因此你们所做的都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生存首先要处理好自身与员工的关系。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平台,让员工在这个平台上施展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企业要建立起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要像一个大家族,让每一个员工在和谐的氛围里愉快地工作;企业也应该是一所大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让企业在员工的不断学习中得到发展、让员工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同步得到提升。
从过往的经验看,美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几乎都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日本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通过信任这一纽带把企业与员工凝聚在一起。典型例子是被称之为日本企业“三大法宝”之一的“终身雇佣制”。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一旦企业与员工确定了合作关系后,员工的流失对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同时,员工随意“跳槽”也会被企业认为是人品低下的表现。因此,在日本企业中,无论发生多大的困难,首先想到的问题不是如何通过解雇员工减轻企业压力,而是如何群策群力共同瘦过危机。
恩格斯曾经说过,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的3大需求。能否满足这3大需求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幸福。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3个层次:生存需求、关系需求和成长需求。为了控制团队力量的流失,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套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提高的氛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实现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