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电影的时候,影片中的坏人(反面角色)常常会这样反问:“一个人的良心值多少钱?信誉又值多少钱?”隐义是这两样东西对他们来说分文不值。那么,一个企业的信誉值多少钱呢?在一个追逐利益几乎成为全民奋斗目标的社会,讨论信誉的价值更有其特别的意义。食品行业中近年来“绯闻”不断的两个产业乳品和啤酒中的公司,如蒙牛、光明、百威,它们这些年的经验教训就充分说明建立和维护公司信誉的意义、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当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品质出现问题时,如何面对?在面对舆论指控时,又如何面对?
我以为,企业应“内外兼修”:一方面,企业在内部要建立完善的工序和制度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将产品看做是人品的表现(牛根生语);另一方面,企业在面对外界舆论的指控时,要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冷静自若、实事求是地应对,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保持信誉的问题也可以从企业鼓励内部创业的举措中表现出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正式,清规戒律越来越严格,与之相应的,员工的工作灵活性越来越低,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越来越下降,创意就越来越弱。如何避免大企业的“笨重”状态而保持其年轻时的活力,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创业便成为许多企业采用的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富士通、华为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典型代表。日本的富士通公司支持员工创业,设立员工内部创业基金,通过严格的审核评定程序,挑选那些有创意有能力的员工脱离公司去开创自己的企业,富士通公司作为出资方,占35%左右的股份,并为该员工提供创业过程中的咨询帮助;而作为受资方,员工则须保证自己所从事的创业项目不会对富士通公司构成直接竞争。这样的方法,双方目标明确,互相信任,各得其所。从公司的角度,富士通不仅能够享受风险投资带来的回报,还能够为一部分骨干员工安排良好的出路。从员工的角度,公司帮助自己实现了创业的梦想,不再需要去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减少了许多创业风险。
但是,当企业与员工之间不能保持互信的时候,这个方法反而可能倒过来灼伤企业,同时损伤个体的信誉。比如,华为在2000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代理商。于是数以千计的华为员工自由组织起来,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当时离开华为并在华为企业网事业部登记的代理商就达400家之多。虽然成功者无几,大部分后来回流到华为,但是,那些成功者,后来都成为华为的直接竞争对手,比如,港湾网络、格林耐特等。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便展开了对任何有竞争性质的“内部创业”公司进行围剿的行动,最后,以这些成功企业一一向华为妥协而告终。
一个人的信誉、一个企业的信誉值多少钱?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信誉是一个人能保持长期成功的重要资源;信誉更是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做长做久的不可或缺的财富。
信誉无价。(2005年8月于美国西雅图)